如楼上所说,保研分为拿到推荐资格和接收两部分,这一块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只要成绩足够好,然后按照学校通知的流程来做就行了。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保研到长春光机所的经历,可能不具备普遍性,仅作为参考。
首先我建议尽早决定自己的研究生方向,再根据意向的方向去筛选学校和导师。
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决定研究生做光学设计的,之后就一直在刻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了解到了国内做光学设计比较强的几所高校和研究所,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了长光所。之后我就没关注华科、浙大等高校的信息了,夏令营也只报了长光所,准备 all in 长光所。虽然在外人看来这种 all in 行为的风险很大,不过因为我有绝对的自信,所以我觉得这样做会比较高效,而且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调研导师上。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不建议学我🤣,多准备几个选项总是好的。
想好研究方向和目标院校后,就可以开始调研导师了。
大概是5月份的时候,我开始调研长光所做光学设计的导师。我从官网的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去年的导师名单,上面写有导师的姓名和研究方向,我把和光学设计有关的导师筛选出来,粗筛出了10名左右,然后再细筛。如果官网没有导师名单,可以试着百度搜索“XX大学博士生导师一览表”之类的。细筛时先在百度搜“导师姓名+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导师主页查看,可以看到研究方向和发表的论文。研究方向是否契合,以及论文展现出来的学术水平,其实这两个就已经可以决定个七七八八了。例如有的导师虽然写的研究方向是光学设计,但是其实主要是做极紫外光刻机的,这种我就 pass 掉了。还有的是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论文数量很少,还在公司里担任轮值经理的职务,这种我也 pass 了。仅仅是查看导师主页,大概又筛掉了一半的人,剩下的几个都是比较不错的导师,最后就是终极筛选了。
终筛其实是最累人的,我先是用百度学术查导师的学生的论文(主页列有往年学生的姓名),看看有没有导师同时担任一作和通讯作者的情况,如果有,说明这个导师人品不咋地,抢学生文章。然后再看导师的文章里,自己是一作或者通讯作者的多不多,这一步是为了防止有的导师实力一般,全靠组里大佬带着发文章,然后果然发现一个女导师有这种情况,被我 pass 了。接着在知网查学生的毕业论文,看论文的致谢部分,如果致谢部分写得感情真挚,那多半读研体验较好,导师人品尚可且能提供指导;如果致谢部分仅仅只是标准格式,写得很简略,且没有情感,那多半这个导师有点坑。知乎上还有其他的一些导师调研小妙招,我嫌麻烦就没用,大家有兴趣可以尝试。
一番筛选后,我最后挑了3个比较好的导师,然后我之前在知乎关注了一些长光所的学长,我就找他们打听了一下这些导师,看看有没有什么坑。我家里也有长辈在长光所有些人脉,于是我也请长辈帮忙打听了一下。两边打听下来,这几位导师的人品和实力都没问题。
确定好导师后,已经是6月初了,接着就是发邮件联系导师了。
先写一个自我介绍用的简历(网上有很多保研用的简历模板),然后在邮件里表明自己想进一步了解导师的课题组,导师回复后,试着约个时间聊一下。其实这步和本科生进实验室差不多。如果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话,剩下的就是在夏令营拿到优营了。
7月中旬,参加夏令营。
我的夏令营经历,其实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中科大少院+英才班的身份基本属于降维打击,我甚至都没准备夏令营的面试环节,面试的时候对面直接放了个太平洋,然后几乎就是白送我一个优营🤣。不过从其他营员的面试经历中,我还是能吸取一些经验的。
首先是科研经历很重要,最好有论文或者实际项目,例如大创和各种竞赛。关于科研经历,我想好好谈一谈。据我观察,科大学生喜欢在实验室哼哧哼哧地搞业余科研,但是本科能发文章的同学很少,通常是大佬才能在大三结束前发文章。再然后是实际项目,这一点对于偏工程类的专业非常重要。科大参加大创的同学似乎也不多,竞赛也很少,甚至科大的氛围都不怎么宣传和通知竞赛信息。例如外校光电专业的很多学生都会参加《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但是我在科大甚至都没听说过还有这么一个竞赛。综上,科大参加大创和竞赛的学生不多,导致项目经历比外校学生少,中间层次的学生又很难发文章,这就导致部分同学的科研经历真的就只剩在实验室“搬砖”了,那么在夏令营面试的时候,就不容易说清自己到底做过什么,主要是缺乏一段完整的科研/项目经历。以上言论更针对偏工程类的专业,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可能不那么适用。我在夏令营见到的很多外校同学,他们虽然学校档次没科大好,但是论文、大创、竞赛等经历真的很丰富。之前别的帖子也提到过,科大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专业的同学,申请复旦的夏令营被拒了,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夏令营结束后,就没有太多事情了。如果夏令营没有拿到优秀营员,还可以在9月份参加各个学校的预推免(俗称九推)。之后就是在研招网的报名、填志愿等操作了,到时候听班主任通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