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d Zard 作为一个已经度过了大学五年的老学长,参加过学生会、足球队、科考协会、飞盘队、自行车协会,面试过合唱团(但失败了),有一个交响乐团室友,一个民乐团室友,一个爱打桌游的室友,有一个参加过辩论队的密友,认识《蛙鸣》杂志的编辑成员,加过折纸社、魔术社、树之话剧社的qq群,跟你说说我了解的科大社团、课外活动的实际情况。
社团名目很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活动频繁、联系紧密的高水平社团只占极少部分。
参加社团有不同的程度。狭义上的参加社团,就是指通过游园会报名成为社团的正式一员。这样的正式成员可分为核心骨干成员和普通的干事。(但是,即使你报名参加了社团,你也可以一次活动也不参加,就自动退出了,也没人有实际能力要求你一定到明年游园会才能退出。)
广义上参加社团活动,你未必要成为社团成员,也可以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会面向全体学生。比如科考协会组织的野外拉练,自行车协会组织的骑行活动,足球协会组织的足球赛,特教会组织的手语课,游泳协会组织的游泳教学班,还有各种协会组织的讲座课程。更一般地说,交响乐团每年元旦前夕都会举办新年音乐会,你去听这个音乐会,是不是也可以算是“参加了”社团活动?这是最浅层次的参与。
楼主其实根本无需考虑是不是只有游园会的时候才能加入或退出。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名义上是社团的成员,而是你是否参加了活动,是否和别人有交流、分工、合作。
我那个交响乐团正式成员的室友,会拉小提琴,定期去东活七楼参加排练,为演出作准备。
我那个爱打桌游的室友,常常约着朋友去打桌游,校内校外的都有,是不是我们学校桌游社的“正式成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我认为他深度参与了桌游这项活动。
对那些喜欢球类运动或者其他各种运动的人,也许他们没参加什么队伍,什么社团,什么协会,但是常常去玩,自然会认识不少人。当然,我们学校有校级运动队,比如足球队,去年成立了游泳队,最近还新成立了橄榄球队,(顺便给我们的飞盘队打一波广告),校队一起训练,自然是比平时随意约着玩的人要参与深入、队伍配合紧密得多。
还有很多人,就是爱学习知识,那么他们就可以组织所谓的”讨论班“(数学、理论物理、哲学等纯理论学科很常见的学习形式,约等于读书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某一主题。
我总是时不时地听到有人抱怨科大人科气太重,都在“卷”GPA,课余生活太贫瘠。其实我不是很理解这种说法,因为就我自己所见所闻,许许多多人都深度参加了社团活动。
楼主说想多交朋友,下面的楼建议楼主参加社团活动,参加体育活动,是很好的建议。
我这里再给点建议吧。
- 注意干净整洁,不必穿昂贵的服装,但是要得体,并且保持清洁,身上不要有异味。没人喜欢和邋里邋遢、臭烘烘的人待在一起。
- 别害羞,大胆搭话。其实聊天没有太多技巧,只要注意让对方多说他自己喜欢说的东西,别问容易让人尴尬的、让人容易发愁的问题。你交谈了九十九个人,可能都没有发现很合得来的地方,这没有关系。这些人不会成为你亲密的朋友,只是认识而已,你们也许会偶尔聊聊天,互通有无,但是可能不会透露太多心事,但这样的关系也是很有意义的。你交谈到第一百个人,也许就和你一拍即合,你们成了非常亲密的伙伴,这是非常珍贵的。
- 你需要主动搭话,才能认识人;需要缘分(不太依赖于你自己的努力),才能和人成为真正的知己;需要花心思经营(节日问候,生日祝福,有好事要祝贺,有坏事要问候,长期不见的时候想着打个电话、聊个天,偶尔聚餐,见到对方可能关心的事的时候和对方分享一下),才能维持与已有的朋友关系。
- 培养能够持之以恒的兴趣爱好,或者深入发展你的事业。前面几楼建议你参加社团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实,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些活动能让你和人们在一起共事,因此能”认识“人。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你可能只是认识了很多人,但是没法和人有特别深入的交情。人之间什么时候才会有深厚的友谊?战友之间的生死交,大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许我们永远不会上战场,也不会成为大英雄,但是建立深厚友谊的逻辑是一样的:绝对不是小人之交酒肉亲,而是互相欣赏,以及对某种目标/事业的共同追求,即价值与价值观的匹配。如果你能够有一技之长,你能够坚持追求某种目标,能够欣赏你的人,能够与你合作的人,很可能自然就会出现。
最后,如果你不是到精神病医院精神科确诊了社交恐惧症(一种有明确定义的真正的精神疾病),那么请别再用“社恐”这个词了,你可能只是有点害羞,喜欢独来独往。把这个词留给真正属于它的群体,滥用”社恐“”强迫症“这样词语,只会让那些真正罹患疾病的人群得不到真正严肃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