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目前写了三篇读书笔记,原文是发在公众号上,现在也搬运到茶馆里。这是第一篇。
第一版序言
本书的目的: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国内市场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批判了民粹派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但不局限于此。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回答这个问题,本书对整个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
本书的四个方面限制:
- 只考察国内市场而非国外市场
- 只考察了1861改革后的情况
- 只考察“内地纯俄罗斯省份”的资料
- 只关注了经济方面
重点是考察社会经济一切部门在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本书的结构:
- 第1章是关于资本主义国内市场问题的理论部分,是全书的引言
- 第2-4章是农业资本主义部分。
- 第2章引用大量资料,说明了1861改革后,农民的分化情况
- 第3章研究了地主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地主徭役经济
- 第4章研究了商业性农业
- 第5-7章是工业资本主义部分,对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论述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5章研究了手工劳动
- 第6章研究了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
- 第7章研究了机器大工业
- 第8章则研究了上述几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国内市场的形成”
最后作者还评价了最近(1899年)出版的,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中“资本主义农业的形成”一章。作者认为它是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出版后,关于这个问题中“最有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作者发现尽管俄国的社会经济情况与西欧都有很大差别,但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的特点却与西欧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它表现为以下特点:
- “整个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的标志”:不断发展的分工与使用机器
- 农民无产阶级化伴随着小农和雇佣劳动的扩大,有份地的雇佣工人这个庞大阶级的形成
- 小农的生活需要低于雇佣工人,而劳动强度大大超过雇佣工人
- 工人和农民离开农村,流入城市和工厂
- 资本主义大工业迁移到农村
作者与考茨基一致承认,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是进步的。而那些想通过村社过渡到现代大农业的,往往是想用租地束缚工人的大地主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应当坚决与这种思潮作斗争。
第二版序言
这篇序言写于1907年7月,即“六三政变”后一个月。
本书的写作时间:1895-1896年大罢工后,工人运动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本书的目的:分析了俄国社会经济制度,以及阶级结构,揭示出无产阶级在俄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特别是:
无产阶级在历史运动中的力量比它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大得多。
列宁指出,1905年革命暴露出农民的两重地位与两重作用:
- 贫苦农民贫困化加剧 & 破产,同时存在着徭役经济和农奴制经济的大量残余,说明农民革命基础深厚
- 农民的阶级结构存在内在矛盾,小业主倾向-无产者倾向,两者对抗加深
变穷了的小业主在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和革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动摇不定是不可避免的。
极小部分小生产者变成资产者,绝大部分小生产者破产成为无产者
因此,列宁认为,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俄国革命,必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但应用这一基本原理时,孟什维克(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忽视了现实的情况,从一般原理的逻辑发展中去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相反。
比如有人认为当时俄国革命应当由“资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者必须支持自由派等
在当时俄国的经济基础上,列宁认为俄国革命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路线与结局:
- 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的旧地主经济保存下来,慢慢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容克”经济。(也就是后来列宁说的“普鲁士式道路”)
- 革命彻底摧毁旧地主经济与农奴制残余(也就是后来列宁说的“美国式道路”)
在这一过渡的基础上:
- 前者的基础是内部改革了的农奴制地主经济
- 后者的基础是自由发展的小农经济
在这一过渡的主要推动力量上:
- 前者是自由主义君主派的资产者和地主(立宪民主党和十月党),以及富农
- 后者则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
从结局上来看,后者更好,更进步:
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在工人和农民处于商品生产下可能具有的最好环境中,生产力得到最迅速和最自由的发展;由此,给工人阶级进一步实现其真正的和根本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这里有一句至理名言:
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印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
列宁认为,目前斯托雷平和自由主义者(立宪民主党)正在推着俄国革命走向第一种前途。但争取第二种前途的斗争依然在进行。目前还不能断定1905年革命最后会导致以上两种前途中的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