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九篇读书笔记,原文在这里。
第八章 国内市场的形成
这一章实际上是全书的总结和结论。列宁在这一章中论述了“国内市场的形成”的几个表现。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们就简单总结为如下几点:
表现1:商品流通的增长
商品流通先于商品生产,而且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这部分列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间接证明的”,主要包括:
- 交通运输业(铁路网和货运量、内河水运、远洋水运)与对外贸易额的增长;
- 资本积累的增长(银行业);
表现2:工商业人口的增长
这里面其实就是前几章已经提过的,工业人口因农业人口减少而增加,以及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 城市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工商业中心的人口增加速度快于整个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
- 国内移民:人口从农业转向工商业(资本主义向深度的发展)、人口从农业转向新的人烟稀少的土地的农业(资本主义向广度的发展)
- 工厂村镇和工商业村镇的增长:这个在上一章说过了,也就是“工业中心”的人口增长;
- 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这个就是第二章中提到的农民外出“找外水”,这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它把农民卷入现代生活的漩涡,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和觉悟,养成现代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需要,并且由于外出到城市做工,削弱了旧的父权制家庭,使妇女与男性、子女与家长趋向平等,甚至它还提高了没有外出而是留在当地的工人的工资;
表现3:雇佣劳动使用的增长
列宁在这里根据各种统计资料,计算了全俄罗斯雇佣劳动工人的总数:约1000万雇佣工人,其中约750万是成年男性(约占参加物质生产的全国男性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余是女工和童工。并且这一部分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完全与土地断绝联系,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并且在俄国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失业工人大军——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
列宁在这里还批判了民粹派对于相对过剩人口的误解,指出这种现象的存在既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症候,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因此而无法继续发展。
表现4:劳动力国内市场的形成
这部分主要是劳动力在全俄罗斯各地的不断流动,主要是流向前面几章已经提到的两个区域:农业资本主义中心区域和工业资本主义中心区域。
总结1: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
在第一章也就是全书的理论部分我们已经提到,资本主义之所以必须要有国外市场,绝不是因为产品无法在国内市场实现,而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扩大再生产”,它一定要跃出自身的界限而近似于无限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在短时间内,发展较慢的部门无法跟上发展最快的部门的速度,因此发展最快的部门就要离开原有区域,去新的区域、其他国家去寻求新的市场。在这里,“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来说,就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列宁在这里总结了资本主义的两种发展类型:
- 向深度发展:在原有的地域内进一步发展;
- 向广度发展:资本主义统治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土,国内其他区域或者国外;
总结2: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这是我认为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在现在这个所谓“革命的热月”的时代拨云见日。
我们首先引用列宁在这一节说的一段话:
承认这种作用(即资本主义的在俄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的进步性,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的消极面和黑暗面,与完全承认资本主义所必然具有的那些揭示这一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的深刻的全面的社会矛盾,是完全一致的。(黑体是我加的)
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可以用两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前者有两点表现:
- 技术进步(虽然各个部门的技术进步不是同步和平衡的);
-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的增长远远超过个人消费的增长;
后者有以下七点表现:
-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增长破坏了自然经济下小经济单位的分散性,促进了国内大市场的形成;
- 在农业中和工业中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集中;
- 破坏了旧的宗法式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 促进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
- 减少农业人口比例,促进工业中心的形成;
- 促进人们的联合,阶级范围的联合;
- 彻底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
最后,列宁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与俄国民粹派在经济学上观点的根本分歧的原因:
- 民粹派忽视了农民经济中结构中的资本主义矛盾;
- 民粹派错误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慢问题,如果对于旧的宗法式经济结构来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 “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基本观点的不同”
最后一点我们可以引用列宁的话来说明:
在研究社会经济过程时,民粹派通常作这种或那种道德上的结论;他们不把各种生产参加者集团看做是这种或那种生活形式的创造者;它们的目的不是把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部总和看做是利益不同与历史作用各异的这些集团的相互关系的结果……(黑体是我加的)
尾声,但不是结束
我从6月1日开始读这本书,到7月27日读完,前后花了接近两个月时间。读完后整体的感觉有三个:
第一,从《资本论》入门马克思主义的列宁(列宁第一次读到《资本论》是在1885年春,那时他15岁)确实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有很深的造诣。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是他日后的革命生涯里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的关键的准备作用。
第二,对于一个与中国类似的“东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我们国家的近代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后面我的阅读方向也会包括这一块。
第三,只有在深入仔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重要文本后,我们才会对“资本主义”产生更深刻的,超出过去教条的认识和把握。
下一步我打算梳理一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的逻辑结构和联系,以及结合书中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
最后,吐槽一下我之前读过的中央编译局出的12年版《列宁选集》第一卷,里面对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只节选了第一章-理论部分,和第八章-国内市场的形成。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够的,完全无法反映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特别是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上的原创性贡献。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曾经说马克思有一个系统研究这一主题的计划,但未能实现:
马克思为了写地租这一篇,在七十年代曾进行了全新的专门研究。他对于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关于土地所有权的统计资料及其他出版物,——这是他的俄国友人以十分完整的形式提供给他的,——曾经按照原文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作了摘录,打算在重新整理这一篇时使用。由于俄国的土地所有制和对农业生产者的剥削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因此在地租这一篇中,俄国应该起在第一卷研究工业雇佣劳动时英国所起的那种作用。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能够实现这个计划。(黑体是我加的)
马克思的这个遗愿,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里,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