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十篇读书笔记,原文在这里。
之前读完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对每一章和序言都写了一点读书笔记。现在我尝试用我自己的话,梳理一下除了理论部分——第一章以外每一章的主题和逻辑,并总结出我自己理解的“资本主义发展史”。
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主要是统计资料的分析,我这里就给出一个提要。
第二章提要
实物地租下已经隐含着小生产者的独立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下大大加强了这种独立性,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加速了农村小生产者分化,使得农村中一部分人有机会积累起相当数量的货币,另一部分人则破产沦为被前者雇佣的农业工人。
第三章的逻辑
核心:农村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地主/农村资产者经济
前资本主义的形态:以劳役地租和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徭役经济、
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两种形态:旧残余为主的工役制度,新形态为主的资本主义制度
前者向后者过渡:工役制度的衰落过程,机器、科学技术和雇佣劳动的采用
后者的核心及其特点与意义: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中的雇佣劳动
第四章提要
农村资产者的经营是“商业性农业”,也就是为了在市场上出卖而经营。并且除了经营传统粮食作物以外,还经营了许多经济作物,甚至开办了农村资本主义小企业
第五章的逻辑
核心:工业/手工业中的小商品生产
前资本主义的形态:家庭工业和手艺
在俄国的发展:统计资料的分析,得出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的结论
技术层面:手工与简单协作
与商业资本的关系:由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自身产生的早期包买主
与农业的关系:农业与手工业中的“平行分化”
第六章的逻辑
核心:工场手工业
一般概念: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两种产生方式:小商品生产作坊内部逐渐实行分工,包买主在雇佣小生产者时实行分工
技术水平:手工技术为主的协作
与农业的关系:开始使工业与农业相分离
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关系:包买主
最鲜明的特点:依附于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家庭劳动
第七章的逻辑
核心:机器大工业与工厂
工厂的一般概念: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体系
俄国工厂的发展:工厂的发展、工人人数的发展、机器数目的发展、大工厂数目的发展、工业中心的发展
与农业的关系:使工业与农业彻底分离
第八章的逻辑
核心:国内市场的形成
四个方面:商品流通增长、工商业人口增加、雇佣劳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辨析: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
总结: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物地租下已经隐含着小生产者的独立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货币地租下大大加强了这种独立性,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加速了农村小生产者分化,使得农村中一部分人有机会积累起相当数量的货币,另一部分人则破产沦为被前者雇佣的农业工人。但这种雇佣形式还留存了相当多的封建残余,比如工役制度,其实就是劳役地租的一种演化形式。这种残余最终会由于商品经济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机器的大规模采用而被排挤和消亡。农村分化了以后,农村资产者的经营是“商业性农业”,也就是为了在市场上出卖而经营。并且除了经营传统粮食作物以外,还经营了许多经济作物,甚至开办了农村资本主义小企业。
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古老的家庭手工业和“手艺”也就是小手工业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演变为小商品生产。小商品生产技术简单,仅有简单协作。
随着农村中农民的分化,以及城乡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小商品生产获得了由于农村中农民的分化而产生的大批农村无产者外出打工而带来的劳动力,以及由于价值规律,出现了分化。其中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演化为工场手工业的企业主以及商业资本的代表——包买主,另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则破产成为雇佣工人,或是依附于工场和包买主的小手工业者。这样就工业中资本主义就演进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这一阶段里,工场中出现了普遍的分工,这种分工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小商品生产作坊内部逐渐实行分工,包买主在雇佣小生产者时实行分工。工场手工业仍是以手工和工人的熟练与技巧为基础。工人第一次开始变为“局部工人”,并且开始与土地分离。同时,在这一阶段里,家庭手工业是工场手工业的重要附属物。企业主或包买主通过农村中的“分活站”来支配这些家庭手工业。
随着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被大规模应用于工业,使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渡到了最高阶段——机器大工业。在这一阶段,工人彻底变成“局部工人”,分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人彻底与土地分离。并且机器的采用,使生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工厂形成了,聚集了很多大工厂的城乡工业中心也形成了。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