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说过: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
《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整体,而第二卷第三部分资本总流通部分就是揭示资本主义整体矛盾的核心部分。整个第三卷各类剩余价值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资本总流通之上的。
在本贴中楼主就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论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来讨论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从而结合实际问题(例如我们之前详细讨论过的房地产问题)来理解经济危机。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持续关注,多多点赞😄
马克思曾经说过: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
《资本论》就是这样一个整体,而第二卷第三部分资本总流通部分就是揭示资本主义整体矛盾的核心部分。整个第三卷各类剩余价值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资本总流通之上的。
在本贴中楼主就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论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来讨论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从而结合实际问题(例如我们之前详细讨论过的房地产问题)来理解经济危机。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持续关注,多多点赞😄
全文一共将分为四个部分,目录如下:
第一节.基础知识
第二节.简单再生产
第三节.扩大再生产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几种典型情形
一天连载不完,同时楼主的知识水平很有限,欢迎同学们提出见解和批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该部分介绍几个基本的概念,没有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的同学可以先对它们有一个直观了解,便于下面理解几节)
首先是关于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任何商品都包括三个部分的价值:
第一部分是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补偿,即不变资本,一般用 表示;
第二部分是劳动力的价值,支付的工人工资,也即可变资本,一般用 表示;
第三部分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一般用 表示。
其次是关于两大部类的划分。马克思按实物形态将创造价值的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第 I 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 II 部类生产消费资料。
常用的划分方法是 GDP 统计中的三产划分:
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和建筑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两大部类的划分方法有一定的对应性,第 I 部类包括制造业中的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为工业提供原料的第一产业等,第 II 部类包括第一产业中的大部分农畜渔产业生产、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餐饮业等。三产中以人为对象的服务业不在两大部类范围内。马克思主要关注的是商品生产及其延长线上的生产服务业,也即创造价值的产业,价值的定义是凝结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脑力和体力劳动,所以未把教育、医疗等服务业计入。生活服务业是依附在实体产业上的,全社会生产的核心是商品生产。
第三是关于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产中,资本家及经济学家们采用的是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方法。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 料,特点是不会一次消耗完,长期固定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独立形态,反复执行相同的职能,其价值是 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是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的。流动资本是指形态会发生明显变化,一次性消耗完,价值也一次性转移到新商品中的资本,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以及工人工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体系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间存在差别,主要就是原料部分投入,原料投入计入流动资本,但属于不变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到商品中不会增殖。固定资本不包括原料投入,不变资本包括原料投入;流动资本包括原料投入,可变资本不包括原料投入。
第四是预付资本。预付资本主要包括固定资本和第一个周转周期内的流动资本投入。固定资本需要一次性预付完。流动资本需要一个月一个月的支付,但如果经过了流动资本的周转周期,例如一件衣服从原料变成衣服、并被卖出去需要 6个月,也即流动资本的周转周期为 6个月,那前 6个月的流动资本都需要预付。假定一家制衣厂的机器厂房总价值为 100 万元,每个月原料、劳动力的花费为 1 万元,如果流动资本周转周期为 6个月,那么预付资本需要 106 万元。如果加快周转,对预付资本是 有影响的,例如周转速度加快,流动资本周转周期为 3个月,那么预付资本需要 103 万元。
第五是资本的周转周期。资本的周转周期主要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包括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和流动资本的周转周期在内,相当于两者的加权平均。生产时间主要包括劳动期间、产品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三部分。劳动期间即生产劳动过程的时间,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联系的工作日的数目;产品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是指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等候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酿酒发酵、木材风干、铸件消除内应力、 农业上植物自行生长等;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主要指购买、运输等消耗的时间。流通时间主要指商品 出售、运输、仓储的时间。
mark
是徐禾那本书吗
Addisababa 不是,但部分内容会有重叠,都是从《资本论》来的。
每个部类中都包括三个价值组成部分,分别是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和剩余价值 。第一部类可以表示为
第二部类可以表示为
每一部分都既代表实物形态的商品,又代表价值形态;既代表生产,又代表消费。以第一部类为例,从生产角度, 表示生产出来的机器、设备、原料等,整个第一部类生产出来的都是一样的;从消费角度,表示要补偿第一部类机器、原材料损耗的部分。也即 的生产和消费都在第一部类,例如一个生产轧钢机的企业,生产出 10 台轧钢机,这 10 台轧钢机被不同的钢铁厂买走,补偿钢铁厂损耗的机器,也就是补偿了钢铁厂的不变资本,这 10 台轧钢机的生产和消费都在第一部类内部,属于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就不相同,从生产角度,表示生产出来的机器、设备、原料等;从消费角度,代表第一部类工人的工资,工人拿这部分工资不可能去买钢筋、混凝土,而只可能去买消费品,去第二部类进行消费。例如轧钢厂的工人拿到了 1 万元的工资,工人拿这 1 万元去买了食品和衣服,食品和衣服都是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所以这 1 万元对应的属于跨部类的交易,生产是在第一部类,消费是在第二部类。同 一样,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吃光用净,不会扩大再生产,全部投入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当中,生产出来的是机器设备,第一部类资本家把这部分机器设备卖掉后,获取剩余价值,到第二部类中购买商品,生产在第一部类、消费在第二部类,必须要同第二部类交换才能完成价值实现和流转过程。
第二部类也是同样。从生产角度,表示生产出来的衣服、食品等,整个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都是一样的;从消费角度,表示要补偿第二部类机器、原材料损耗的部分。也即 的生产是在第二部类,消费是在第一部类,例如一个制衣厂生产出 1 万件衣服,这 1 万件衣服卖出去之后收回 100 万元用于补偿制衣厂损耗的机器,也就是补偿了制衣厂的不变资本,这 1 万件衣服的生产和消费属于跨部类的交换。和 不同,从生产角度, 表示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从消费角度, 和 代表第二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拿这部分去买消费品,在第二部类内部进行消费。和 都属于部类内部交易。
重新看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上式中跨部类交换,右上角为2的部分),同 是生产在第一部类、消费在第二部类,必须要同第二部类交换才能完成流转过程,是要补偿第二部类不变资本,生产是在第二部类,消费是在第一部类。因此必然有如下平衡关系: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果一个社会生产能维持平衡,那么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应该是平
衡的。全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为
全社会生产资料的消费为
在正常情况下,必然有全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消费,也即
两边同时减去 Ic 这就是上面的两大部类平衡关系
同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应该是平衡的。全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为
全社会生活资料的消费为
因此有
即可推出
两大部类平衡公式表明,如果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不消费,第二部类无法实现生产资料的补偿,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
你说的对,但是《原神》是由米哈游自主研发的一款全新开放世界冒险游戏。游戏发生在一个被称作「提瓦特」的幻想世界,在这里,被神选中的人将被授予「神之眼」,导引元素之力。你将扮演一位名为「旅行者」的神秘角色,在自由的旅行中邂逅性格各异、能力独特的同伴们,和他们一起击败强敌,找回失散的亲人——同时,逐步发掘「原神」的真相。
楼主还更新吗,先mark一下顺便催更
😂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除了用于资本家消费外,还用于扩大再生产,也即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应的,可以将三部分的价值构成分成五部分:
其中 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 表示资本家的消费,包括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 是一个大于一的系数,表示 小于 。三部分之和即为剩余价值 。
相应的,对上面五部分价值进行分析。从生产角度,上述五部分价值都表示生产出来的机器、设备、原料等。从消费角度, 和 表示补偿第一部类不变资本和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投资部分,消费也是在第一部类内部的;、 和 分别表示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工人工资部分和第一部类自己的消费,这三部分消费是在第二部类,属于跨部类交易。
第二部类的五部分价值为:
对于第二部类,从生产角度,上述五部分价值都表示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从消费角度,、 和 分别表示第二部类工人工资、扩大再生产追加的工人工资部分和第二部类自己的消费,这三部分消费是在第二部类内部; 和 表示补偿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和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投资部分,消费是在第一部类,属于跨部类交易。
因此,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平衡关系为:
同样的,也可以分别通过全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等于生产资料的消费、全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等于生活资料的消费来推导出上述关系。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消费平衡,为:
推导出:
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平衡,为:
同样可以推导出:
上式左边部分 代表着资本家用于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这部分在全社会中占比很小,可以忽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而不是用于消费的。中国的资本家也是同样,尽管有很多人很奢侈,但消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多数剩余价值仍然用于各类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个别资本家的消费规模绝对量很大,但相对量很小,因为资本家始终是少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靠大多数穷人拉动起来的,而不是靠富人拉动的。
因此,忽略掉 ,可以发现左边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追加的可变资本,右边是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即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取决于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工资增量。如果第一部类的工人工资总额停止增长,第二部类无法实现生产资料的补偿,扩大再生产无法维持。
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追加工人工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如果工人同资方谈判能力比较强,工会通过集体协商保障工资同资方利润、社会经济同步增长;二是工资标准比较低,但工人数量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民大量进入城市,也会导致第一部类工资总量增加。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极分化程度比较大,全社会消费能力有限,很难实现长时间持续增长,拉美化就是典型案例;但有例外情况,如果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农民工大量进城,即便两极分化,城市消费市场也会迅速增加,资本仍然可以长期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和日本工业化时期都是典型案例。
目前步入工作年龄人口的同龄人,大约是 90 年代末出生的,每年同龄人按 1800 万计算,简化分类,假定其中 700 万为大学生,1100 万为农民工。在农村,农民的消费量是很少的,自己种、自己吃,消费再多对市场也没什么贡献,一年需要花钱支出的消费假定是 5000 元。按 2017 年统计局的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月工资为 3800 元,假定每月消费 2500 元(包括房租、吃穿、交友等在内)每年是 3 万元,相应的农民工进城的新增消费量就是 2.5 万元,1100 万农民工进城就会逐年增加 2750亿元消费;大学生原消费量假定一年为 3 万元,在城市定居后,支付房租、养育孩子等费用,假定消费增长为 7 万元,人均新增消费 4 万元,700 万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消费 2800 亿元。新生代农民工结婚一般都需要在老家的县城或小城市买房,假定买房买车的总花费是人均 20 万(两人一户 40 万,包括一套房、一辆车、家用电器、装修等费用),1100 万农民工总消费一次性增加 2.2 万亿元;大学生结婚一般都是在城市里买房,假定结婚的消费总花费是人均 50 万(两人一户 100 万,如果是一二线城市还不止这个费用),700 万大学生总消费一次性增加 3.5 万亿元。也即一次性新增消费 5.7 万亿元,每年都会增加消费 5550 亿元,两者合计相当于 80 万亿 GDP 的 7.8%。由此可见,在城市化阶段和人口红利释放的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
如果多数家庭都没有买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强的。实际上,现在多数白领和农民工家庭都已经买房了,真实城市化已接近尾声,能进城的都进城了,年轻人的父母也都已经有房子了,拉动作用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三四线城市和城镇的房子 2009—2013 年四万亿计划和 2016—2017 年棚改货币化先后两轮大幅上涨,该买房的都已经买房了。
由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国家干预政策的结果。由前述分析,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及增速决定着第二部类的扩大再生产。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是不够的,对第二部类拉动有限,这时就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加大投资力度。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扩大财政投入都是着眼于第一部类,没有投入第二部类的。原因从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也可以看出来投入第二部类是拉动不了经济的,本来第二部类就处于广泛过剩状态,第二部类的资本规模小、就业容量大,国家再投入第二部类,会将大量第二部类的企业挤垮,加剧全社会的失业。所以国家干预都是投资于第一部类,搞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投资大量增加,总会带动 产生一定的增长,例如第一部类工人大量增加,工资总额增长,建筑业工人拿这部分钱去消费,相应的就会带动第二部类,消灭原有过剩并继续扩大再生产。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 21 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第 3 部分“3、积累时 的交换”中探讨了几种不同情况,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A.第一种情形()。
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 。这种情形意味着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量相对较大,总体两极分化程度不高,全社会消费能力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即 ),则第二部类一定在扩大再生产(即)
B.第二种情形(I{v}+I{m/x}=II{c})。
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 。与第一种情形相似,只要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即 ),则第二部类一定在扩大再生产(即 )
C.第三种情形()。
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这种情形是资本主义的常见情形,资本主义发展是靠需求拉动的,生产相对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这种情形意味着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量相对较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必须通过追加投资才能实现第二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按照追加投资的规模和效果,第三种情形又可以分为如下三类条件。
C(1).第三种情形第一类条件()。
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 。也即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国家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等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产生了较大增量,可以拉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2009 年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建筑业农民工人数猛增。第 部类职员、工人增加,同时由于雇工大幅增长导致缺工,工资标准也出现较快上调。农民工拿到工资后,回老家县城、小城市给孩子买车买房,或者供子女上学,新增工资都转化成了消费,拉动经济走向过热。
C(2).第三种情形第二类条件()。
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 。也即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国家大规模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采用招投标方式,仍然是通过资本建设总包和分包的体系,投资总额中多数都变成了资本家的利润,建筑业等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量有限,仅能消化掉原有过剩,不能拉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第二部类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C(3). 第三种情形第三类条件()。对比两大部类交换的平衡关系()可知,这个条件相当于 。这种情况是当前最常遇到的,对应的是凯恩斯主义失效的情况,也即可以解释为什么滞涨会产生。在生产相对过剩条件下,经过多年累积,国家大规模投资中第一部类工人工资总额增量相对于经济总量太有限,但大规模投资却累积在商品市场或投资市场中,过多资金进入商品体系会产生直接的物价飞涨,过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中会导致各类地价、租金上涨,间接的推动通货膨胀。所以大规模投资带动起来通货膨胀,但带动投资的只有 ,这部分拉动作用有限,难以带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社会失业率仍然较高,这就是经济停滞。既通货膨胀,又经济停滞,这就是滞涨。例如 70 年代的滞涨就是这样产生的,滞涨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在私有制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