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像这类学科,只能研究样本数比较大的集体得到规律和原理,也就是从现象出发。这些”原理“落实到单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因此我们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规律上可能很多人都会“从众”,不能摆脱外部评价,但是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不想被这类规律支配的话,就是遇到事情多思考,做事之前问问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不做会怎么样,而不是别人做了自己就要做,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很多事情确有必要,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处事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学科与研究其他对象的学科没有什么不同,并不能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顶多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观点,给已经陷入某种现象的人一个提醒。
同时,我认为这些原理只是说明现象,没有指出其中深层一点的原因。它本身不是必然的,只有满足了背后的原因才有这样的结果,而避免这类现象就要避免它的原因。我认为的原因是大家都不想思考。因为思考意味着否定——否定自己已经熟悉和接受的很多观点,意味着改变——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对身边人的阻力,也就意味着痛苦。
另外,其实像三楼说的
Pocky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必有“产生从众现象”这样的结果,所以不能成为我说的“原因”。首先所谓”价值“是由人类社会所定义的,所以必然不能从自身得到,一定是要参考其他人类。因此所谓“自我认识受限于他人看法”,准确一点的说法是”自我认识受限于少数人狭隘的看法“。所以“从众原理”不是必然的,其产生的原因是:1人不想思考。2因为不想思考,利用身边少数人的观点代替自己思考。3因为少数人的观点很可能狭隘,所以被称为“从众”的这种行为在抱有其他观点的人眼中被认为“不合理”。
所以解决方式也很简单:思考,并且参考更多人的观点(或者说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