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希望我们在本科四年里不断提升自己的见识,逐渐对自己未来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有更加清晰的规划,并能持之以恒为之努力。
💡写在前面
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我在初入科大时有幸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在他们的空间或者个人公众号中,阅读到了他们的科大生活总结。这使我对于之后的生活有了新的看法,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看得更加开阔。所以我希望也可以定期反思自己的生活。
第二,从高中开始,我一直希望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留下一些东西。因为说不定看到这些文字的人可以走得更加顺利或者有不同的想法来与我交流。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总是可以带来新的想法。
第三,希望可以为学弟学妹提供一些个人经验,仅供参考,不宜盲从。纯属个人想法,有不同的想法的同学非常欢迎交流~
继大一,大二结束分别洗了科大生活总结之后,大三是忙碌且繁杂的一年。我没有心境和想法来再次动笔写下这一篇“科大小结”。
在大四下学期的这个时间节点,我逐渐开始反思自己的科大生活,希望留下一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并与其他人讨论。
为了增加信息密度,我把大学的回忆和思考放在了最后。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我发自内心地尊重且敬佩科大每一位用心准备上课的老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诲和指导。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
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格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试想一下,每个学院每个系有成百上千的学生,每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们怎么可能去指望一个统一的“教学培养计划”强制应用在每个人头上的时候,能够产生效果?好比说食堂师傅炒一大锅菜给上千人吃,我敢说我分到的那盘,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夹生。
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能力-Ability
综合能力这个东西经常被提到,但又虚无缥缈。所以我在这里只想提几点我认为比较重要的。
信息
信息时代,如何获得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必然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要学会如何找东西,用东西。
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想要获取高质量信息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要找什么?简单点说,如何正确地提问。这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建议仔细阅读。
首先,你的提问要随着提问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比如,向百度或者谷歌提问,向学长学姐提问,向导师提问,向校友提问,向陌生人提问。面对的对象不同,你的提问方式,提问角度,铺垫程度等等都要有所改变。这并不是见风使舵或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正确地提问可以让你们更高效地交流,节省彼此的时间还能带来更愉快的交流体验,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的提问要准确,清晰。将问题描述清楚是一个人逻辑清晰,对于问题有过提前思考的体现。设想如果你去找导师提问,说了半小时却还没有说清楚问题,导师也没有办法给你帮助和支持。
然后,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在咨询别人时,首先要注意礼貌,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没有理由奢求别人搭理你;其次,注意你的聊天时间,别人没有义务随时随地回答你的问题,更没有义务回答你无止境无意义的问题;最后,热情和真诚会让大多数人感到舒适,注意你才是提问者,你要请教别人。
最后,提问过后要表示感谢。真诚地感谢会让你受益良多。无论你是否获得了你想要的答案,都应该真诚地表达感谢。因为别人付出了时间和头脑倾听你的问题并给出他的建议和思考,无论有用与否,表达真诚的感谢都是应该的。
获取信息的渠道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获取信息的渠道太过多样乃至繁杂。以下我只借由我自身的经历介绍集中我常用的信息获取渠道。
- 科大内部信息
- 科大之外
- Google:请逐渐摆脱百度
- GitHub:代码相关问题,试试awesome-xxx
- Wiki
- 知乎:会有一些笔记和分享
- 哔哩哔哩:公开课
- 小红书:攻略,搜一搜或许有惊喜
- 个人博客
- ⭐ChatGPT / New Bing等等
管理信息
现代社会,优质的数据和资料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学会如何管理信息和资料也是必备的素质。以下我只借由我自身的经历介绍我的管理方法。
- 管好自己的电脑,养成良好的储存文件习惯
- 大学四年遇到的文件,资料等等会非常繁多。所以我在电脑中专门有按大一大二类似年级分类的文件夹体系,其中每门课的子文件夹会存放课程PPT,作业答案,习题课讲义等等相关内容。除课程外,还有专门的文件夹存储个人资料,照片,学生证照片,填写的各种电子版表格,社团资料等等。维护好一个“USTC life”文件夹也许会让你的生活更加有序。
- 养成收藏资源的习惯。如果你偶然看到了非常好的内容,请把他添加到你的浏览器收藏夹中,说不定某个节点就可以帮助到你。(至少你收藏了,就可能学会了,哈哈哈哈)
- 把常用的网页放到浏览器的收藏夹里整理,比如科大官网,教务处官网,图书馆主页,学院官网(里面的“师资队伍”可能是以后选导师进实验室的关键)。
- 建立自己的笔记体系或者知识管理系统。我使用notion和Chrome来完成我的知识管理。这个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这件事情。
筛选信息
- 尝试。Try it!
- 官方权威的信息是具有最大参考意义的,但不一定是对的。要辩证地看待
- 每天都会接受到大量信息,所以每天都有很多机会去尝试。结合实际,多多实践,必然会有进步。
管理自己的生活
没有必要做到哔哩哔哩校园up主那样的精致大学生活(纯个人意见)。
对我而言,不乱不慌就已经是最好了。保持一个整洁的桌面环境;坚持一个合理,不影响别人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合理就行没必要苛刻,迟睡晚起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睡够就好,不过个人不推荐):每天做事不慌张就已经非常好了。
大学毕竟是另一个起点,在开始的时候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兴趣?专业?
无论哪次听大佬的讲座,总会有人问到,“我该选择什么专业?”,得到的回答大都是选你感兴趣的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感兴趣?大佬给出的建议适合大多数人吗?大佬往往已经是极少数非常优秀的人,他们会不会代表着幸存者偏差呢?有没有可能对于他们能力极强的人而言,选哪个专业都可以做的很好呢?
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我也在不断地试错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请热爱生活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总归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保持自己对于生活的热爱,坚持自己的热爱会给自己的选择更多的信心和慰藉。
花花世界,各式各样的活动,闻所未闻的娱乐,和那些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都是诱惑。在这个纷扰浮躁的世界里,怎样守住自己的一颗初心?是否会因为利益、情义、一个人、一件事就转变兴趣?变化之后自己是否会后悔?在每一步之前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二。如果贸然行事而毅力恒心不足,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一事无成。
坚持自己的热爱,更不应该被磨灭。学习的压力再大,也不应该忘记“诗和远方”,能够在这个冰冷的世界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温热天地,何其幸运?何其满足?兴趣不仅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生带上了温度,从而保持我们为人,而不是被物化,被支配。
哪怕再忙,也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失了一点喜欢,变得无欲无求只会使人走向堕落。
如何选专业
-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因为其他认识的人都选了什么就选什么,也不要因为现在什么火就选什么,还不要因为什么你绩点能拿的高选什么,更不要因为哪门课绩点拿的贼低就不想去学这门课对应的那个学院(指大一通修课)。
- 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压力,相信你有试错机会。仔细思考,你的专业选择往往会对你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产生影响,所以花一年时间试错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损失。注意,你的专业是为了让你的生活,你爱的人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拿去和别人比较。
- 科大虽然专业不算多,但在有限的范围内也提供了足够的选择自由。结合自身实际,内心想法,去选择一个适合的专业。因为试错机会还有,所以不用过于担心,毕竟大多数人最后从事的工作可能和自己的本科专业没什么关系。至于如何了解各个学科,可以参考前文综合能力中的信息部分。
📖人际关系
人生一路,多数人只是行程里的匆匆过客,有一些人能陪我们走过一段路;有的人从这一程出发开始就为我们助力;还有的人注定相遇要错过;只有极少数人,能且愿意陪我们走到终点。
善待每一个遇到的人听起来像是过于宽怀,但我们应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个合理的关系,既不故意疏远,也不刻意维系。保持合理的距离,对大多数过客来说,足够了。
能够得到朋友是一件幸运的事,但友谊并不是轻松得以维系的,即使再好的朋友,当天各一方,难免疏远。珍惜自己过去的友情,不要忘了偶尔与他们联系一二,这样就足够了。身边的朋友们是你最好的支柱,去依靠他们,让他们也得以依靠你。不要过分计较细节,做好自己的分内,行有余力,则以助人,这就是朋友,我们不应该奢求每个人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能够在日常的日常中获得满足与欢乐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记得思考,在别人的风景里,你究竟是谁,若能摆对位置,便是幸事。
每次从地铁站走回家的路上是最放松的时刻。夕阳西下,晚霞沉沉,嘈杂喧闹的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耳机里的音乐,看着路边叫卖的小贩,忽然觉得这样车水马龙的人间是值得活的。
记得热爱生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你遇到的对你有帮助的人~
📖学习
为什么把学习放在最后讲,因为我觉得学习在大学是重要,但比起高中已经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了。
这里想重新唠叨一句自己的看法,我并不是科黑或者是科吹。我觉得,无论舆论怎么评价科大,你要是不喜欢好像也没什么好办法解决。你可以莽一点复读重考。但如果又不敢退学重考,还要整天花时间抱怨和后悔不自谋出路的话,从经济学角度看机会成本就太大了,并且不会对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好的受益。你可以选择,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保持自己的初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力向自己想要的生活靠拢。科大的平台还是可以给你很多帮助的。毕竟个人的成就也是由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个人感觉是,与其浪费时间去后悔抱怨,不如你好好弄,脱科完事。
所以下面我将从心理和实践两个方面讲讲我对于大学学习的理解。
心理
长期目标
大学,毕竟有个“学”字,我们仍旧处于学习阶段,所以确立一个目标是必须的。
然而高中大多数人的目标就是高考,单一且有效。但在大学,眼花缭乱的选择真正让大多数人站在十字路口,处在“选择未来”的境地。出路是可以多样的,没有必要将外界负面情绪强加给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停下来反思。
冷静的思考,考虑自己以后想要干什么,需要去了解哪些信息,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只有设立合适的目标,才可以更有动力的生活。
内驱力
高中你有老师,家长,成绩在后面推动你学习。但在大学,你常常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吃饭。你需要面对孤独,而此时没有人逼你。没有人逼自己的时候,很容易自我懒惰,浑浑噩噩。所以找到自己的内驱力,也就是找到自己每天想要去进步(不止学习)的原因。
在科大,认真学,挂科挺难的。你可以选择做别的事情。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每天迫于生活压力,毫无主见地忙碌着,可称得上人生一大悲哀。
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为什么要上课?也许是因为问题本身太过浅显,以至于我们甚至懒于思考。但我们之中又有谁真正有效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怕老师点名”、“为了抄笔记作业”、“记录考试重点” . . . 这些话,充其量只是我们被迫上课的借口,却不能成为我们心悦诚服去上课的理由。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
实践
- 课程难度加大。大学的课程难度增加是正常的。课程难度加大又没有办法让它减小,所以只能多花点时间看书,仔细理解课本,相信没有问题!
- 学习能力的学习。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知识总会忘,但学习能力不会。而大学四年留给你的学习能力是你非常珍贵的财富。安排学习时间,寻找学习资料,明确自己需要的知识,高强度专一快速的学习,这些都包括在学习能力中。
- 复习(期末季)。我一直把复习喜欢的科目当做一件非常开心,非常幸运的事情。我可以有完整的时间将知识总结一遍,在脑子里形成树和图。如果能够偶然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我甚至会觉得非常幸福,动力满满。(无聊的课程除外)所以既然要复习,为什么不快乐一点呢?开心一点,总没有坏处,反正总要面对压力,总要考试。无聊的考试,早点毁灭吧!!!!
内卷
如今,这个词仿佛成了一种焦虑的象征,社会,大学都在内卷。在科大,也有很多人调侃抱怨内卷。我个人对于内卷,不是很喜欢。
但是,现实如此,不论在哪个大学,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多是必然的,所以要想获得资源,就会产生内卷。我个人认为清北的部分专业内卷程度,甚至远远高于科大。
所以还是要保持自己的初心,因为人总希望要快乐的生活。而竞争是不可能消失的,高中竞争,高中内卷;大学竞争,大学内卷;社会竞争,社会内卷。如果你始终在内卷的洪流中成为内卷的囚徒的话,不知道快乐会从何处来呢?GPA,成绩,同届人的优秀压在自己头顶,仰望卷王产生自卑,生活不自觉的可能会黯淡无光。
无限游戏/有限游戏
我觉得如果花六七倍甚至更多的时间获得4.3,也不知道这真的值得多少。所以,对于我而言,我仍旧想按照自己的初心走,说不定就可以每天快乐地进步一点,快乐地生活一天。
内卷,总归是卷不完的。尽人事,听天命,努力就好。开开心心,笑着加油!
✒️部分链接
科大校内
课程资源or攻略
学长学姐个人网站
偶然发现的个人博客
🤔对于科大的回忆和思考
大一的我是青葱但是活力充沛的。我从甘肃考入中科大。说的好玩一点,当时的我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的目标就是保研清华,我的想法就是我要卷死所有人。是的没错,大一刚开始我就是这样想的。大一结束,我的成绩保持的还不错。但由于其他原因,我的目标小时了,我失去了所谓保研的目标,却不知道留下了什么。疫情在家半躺半歇地度过了大一下学期,我懒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带着大一的惯性进入大二。
大二的日子并不好过,数院繁杂的课程,困难的课程,接连的考试让我有一些应接不暇。我希望保持一个好的成绩,但是我发现这会让我丧失所有的生活。我需要在每一天花掉大量的时间埋在书里学习,完成作业习题,复习学过的知识。期中考试长达一个半月,每门考试提前1周复习,期末考试3周时间。在一次合肥大雾的晚上,我10点半从少院自习室出来,突然觉得非常非常难过,压抑不解和迷茫掺杂合肥的雾气渗进我的每一个细胞。我难得地哭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学习,我为什么要考试,我考好为了什么呢,我真的快乐吗。我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给出答案,也不知道向谁去求助。所以我选择了摆烂,不知道做什么就先随便吧。我在宿舍打王者,睡觉,在合肥骑车乱逛,就是不去做和学习相关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那段颓废的时光并没有让我的精神解放,我依旧禁锢在迷茫的枷锁中,我只是选择了逃避。
颓废的日子持续到了大三上学期,在这期间我在网上疯狂看帖子,知乎,推特,b站,只要打着“自律”,“成长”,“焦虑”的帖子,我每个都点进去看。万幸,在网上如此多的鸡汤垃圾中,一些文章真的对我产生了触动(我会在后面讲一讲我的理解和思考,还有文章链接)。
我决定开始有所改变。
首先,我希望培养一个长期爱好。最好这个爱好是对身体健康有帮助,可以帮助自己释放生活中的压力。我最终选择了健身。健身本质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控制自己的饮食,你需要不断撕裂自己的肌肉再让他们重新生长,你需要每周规律地去健身房,你需要在每一次训练做枯燥的重复性的训练。我希望可以通过身体训练一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一方面来磨炼自己耐心。
其次,我希望有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我选择了出国读书或者说换个地方读书。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我考虑了家庭,自身兴趣,经济条件,可行性。最终,我在求学路上是有了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当然,我并不认为目标就应该是“保研xxx”,“出国”等等,人的目标是非常多元且精彩的。在我颓废的时间里,我觉得给我一个清晰且有可行性的目标是较为正确的选择。
然后,我希望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并尽量快乐。
最后,我希望能够玩无限游戏,而不是有限游戏。有限游戏往往是短期且功利的,当有限游戏的目标被达成之后,只会留下空虚和迷茫,短期的多巴胺很容易让人失去方向,陷入内耗。而面对长期游戏,你可以将其分解为多个短期游戏。即使你专注与当下的问题,但你的星辰大海依旧在眼中。
终于在大三下,我成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一些中期目标,保持健康的身体,增长一些肌肉,努力保持情绪的稳定,在毕业前多去几个地方,有一段实习,维护好现有的友谊。
在大三暑假暑研期间,我又拥有了一个带给我很多思考和改变的爱好,听播客。是的,在短视频和短内容非常流行的时代,听两三个人在你耳边聊一个小时的天,你不用多么在意他们说话的内容,把他们当做你远方的朋友,只是静静地听他们聊天。慢慢的,我逐渐摆脱了对于短视频和短内容带给我的快速多巴胺依赖,我可以静下心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聆听别人,去感受生活和所生活的城市。
从大四上到现在,我经历了在广州的暑研,焦虑的申请季,在北京的实习,我是快乐且充满动力的,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我发现我拥有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朋友,拥有支持我的妈妈,拥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我可以静下心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引用
👀待更新
- 维护一个常用链接合集,放在github上。
- 写一写对于无限游戏/有限游戏的思考,博客里听到的。
- 聊一聊建立自己的笔记体系或者知识管理系统。
- 更新一系列DIY申请相关的文章,包含了自己申请季期间用到的资源,网站,方法等等。
- 有空多写写自己浅薄的想法,写下来确实让人思考的更有条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