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09
作息:23:50入睡-7:00醒来
elearning没了😭速速缓存网课,正好缓解下互联网路径依赖。
先前读了awuawu同学推荐过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momo也来推荐一下!篇幅很短,半小时速览差不多就能看完主要内容。
原书242页,找到的电子版只有42页,我说咋这么浅薄😥但是译者和作者观点表达得很清晰了,后面都是些方法论什么的
(由于是速览,印象不深,下文读书心得夹杂了过多私货,可能和原作表意差别较大......)
和翻译的书名不同,作者对互联网的态度其实蛮客观的。与其说毒害,不如说互联网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相辅相成。
因为,如果要解决问题,善用搜索引擎比书海淘金更加有效;如果要获得多巴胺,刷短视频、抓耳音乐远比品鉴艺术作品门槛更低更有效......
学过马原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代社会大家在方方面面都快起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大环境下,静下心慢慢做好一件事其实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就像欧洲洛可可风的繁复服饰、江湖大侠必备的白袍、长的可怕的美甲......诚然这些物品本身样式精美、工艺繁杂,但真正让其成为身份象征的是使用者可以脱离劳动却不受温饱之苦的奢侈。农业社会经常穿戴繁杂服饰意味着不用种地;大侠穿白袍因为大侠武艺高强,衣服从来不脏;一手长美甲,夸张的说,要是没个智能马桶盖上厕所都费力。
为什么总有人说“互联网正在毒害我们”?为什么大家鄙夷浮躁、抵制快餐式文化?
的确,“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考能力是人类应当珍视的宝藏。可是,提出上述问题的人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觉得思考能力宝贵而挺身而出抵制快餐文化的?(就像有多少罗马贵族是发自内心喜欢紫色才去求购紫色华服的?)
我觉得不多,有一部分人只是想借自己可以闲情雅致读书,抒发生活无忧的优越感而已。
况且,短视频快速向劳动者输送信息传递快乐恢复精力,搜索引擎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说我们发展的阶段目标是提高生产力,那么为什么要抵制互联网这一神奇妙妙工具?
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中文标题中的“毒害”翻译极好。
在讲究“信达雅”的翻译行业中,竟能出现这种强力违背原文,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甚至就放在标题!译者多少有点标题党啊。(至于这种标题能够抓人眼球是否蕴含了儒家文化圈批判享乐或者推崇读书、内省的精神钢印,我能力有限就不献丑了。)(补充:不对不对,毒这个字在现代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
正是因为像译者这样强烈否定奶头乐的人大量存在,所以汉语圈才出现那么多刷完奶头乐感到无比愧疚的拧巴人。
“短视频坏,长阅读好”,受这个观念影响,即使自己只是个没有精力阅读的搬砖人,刷短视频碰到董宇辉也会肃然起敬。
人拧巴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愿望与能力不匹配。认为读书好,但精力有限只能刷短视频充能,刷完愧疚感暴涨,认为自己不自律。进而推得能读书的都是自律大牛人,自律人好,所以读书好。就这样一遍遍循环,一遍遍加深对读书人的憧憬,同时一遍遍否定不自律的自己。读书人是神,自己只是低到尘埃里的鼠鼠。
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刷短视频就是爽,就是能快速恢复能量?笔者有个发展心理学的论据:村里大字不识一个的小屁孩刷抖音那可是手到擒来。连没有被知识污染过的人类幼崽都喜欢刷短视频(果然是奶头乐),说明短视频这玩意就是能顺应大脑的。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您前面不是说作者“毒害”二字用的好吗?这怎么还洗白起快餐文化来了?”
“嗐,您先别急。这就来说。”
通过前面澄清短视频和解释刷完短视频的愧疚感,我们不难得出:刷短视频就是能让人快乐;后天文化否定刷短视频的快乐。天生肯定与后天否定拧巴在一起才导致刷短视频又乐又苦(这莫名有点抖m啊)
如果没有文化干预,大部分人会心甘情愿被快餐式生活控制:勤勤恳恳打工,刷短视频,攒钱用于消费狂欢。倘若工作能力被时代抛弃,就宅家刷短视频混日子吧,等着或主动或被动remake。快乐稳定,终生工具人。(这特🐴和吸大烟没两样,真屈辱)而小部分人接受严密痛苦的思维训练,似乎真的能掌握人类命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上人。
而在“短视频坏,长阅读好”这种文化干预下,奶头乐是有罪的是可耻的。快乐与愧疚拧巴在一起,有人否定愧疚自甘堕落,有人否定快乐追求高级趣味,也有人拧巴累了选择remake。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必须经历“选择”这一过程。
事已至此,“快乐的猪”这周目是没得选了,但“痛苦的人”和“痛苦的猪”还是可以选的。前者小概率能变成“快乐的人”,后者也许能变成“麻木的猪(快乐版)”。
扯多了拉回来。读完这本书最大感触就是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互联网影响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时至今日,互联网是个很棒的工具,快餐文化也是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必然产物。
读书人不一定就比刷短视频者高贵多少。只要一个人努力生活,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自己应尽的责任,那来自他人的指责批评都不必放在心上。
有人吃饱了撑着,便大胆探索人类未来;有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劳动;也有人用实际行动展示当今社会的缺陷以诫后人(比如某胸怀宽广的霓虹政客与刺客先生告诉后人邪教害人)
总之戾气没必要,鄙视链也没必要。人各有各的活法,车牌还有蓝黄绿白黑五个色呢。
如果真的想要从“低级趣味”中“拯救”一个具体的人,直接带着他去阅读、去体验、去祛魅......废精力废金钱废时间,但“拯救”就是这样麻烦的一件事。如果条件有限只能说教,那就别抱太大期望。
“该说的都说了,后面的路靠你自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