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七篇读书笔记,原文在这里。
第六章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家庭劳动
上一章列宁研究了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小商品生产,这一章列宁来研究它的下一阶段:工场手工业。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有很多不同的特征。
1. 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黑体是我加的)
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来自于以下两个条件:
- 小商品生产中拥有较多工人的作坊逐渐实行分工;
- 商业资本逐渐使独立手工业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替别人加工原料以获取计件工资)
并且工场手工业往往会包含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等其他形式,这个后面会谈到。也就是列宁所说的:
如果进一步的发展导致生产中实行系统的、使小生产者的技术得到改革的分工,如果“包买主”分出若干局部工序并由雇佣工人在自己的作坊里做,如果在分配家庭劳动的同时并与此紧密相联出现了实行分工的大作坊(常常就是属于这些包买主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产生的另一种过程。
工场手工业是小商品生产与机器大工业之间的过渡形式:
- 与前者相近的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仍然是手工技术,大作坊无法压倒小作坊使后者破产,因而不能使手工业者完全脱离农业;
- 与后者相近的方面:大市场、拥有雇佣工人的大作坊以及使无产阶级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大资本的形成;
后面列宁分析了俄国各个行业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的资料,这部分就不多说了。我们重点总结一下列宁从中得出的结论。
2. 工场手工业中分工的意义
上面说了,工场手工业的基础仍然是手工技术,因而其中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就非常缓慢。受到这个阶段分工发展水平的限制,学徒制是工场手工业的必然的伴随产物(因为工序还不够简单到一个新手不需要任何学习就能上手)。即便是这样有限水平的分工,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为后面机器大工业做了准备,理由如下:
- 只有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最简单的工序,才有可能使用机器,同时这种分步骤的方式使居民也可在家中进行生产,也就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这里看似这些从事家庭劳动的手工业者是“独立的”,实际上这种“独立性”是虚假的,因为他的劳动是局部劳动,是社会劳动,必须与其他局部劳动发生联系);
- 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培养了技术高超的工人;
3. 工场手工业造成地区的分工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分离
地区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是工场手工业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地区分工形成了区域性的手工业中心,使在这些中心的手工业工人不适合而且完全不从事农业(体力孱弱并且长时间从事一种手工业行业),促进了农业与工业的分离,但没有完全分离(上面已经说过原因)。
在“文化”上,工场手工业还有以下三个影响:
- 产生了一批“老字号”,百年老店,这些“老字号”会给附近手工业中心居民的生活和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 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因为在工场手工业条件下,大作坊无法完全排挤小作坊,甚至会使小手工业有所发展,这样就提高了从业者的生活水平;
- 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
4. 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结构
这一点比较简单,我们引用列宁的话:
劳动的代表和资本的代表之间的分裂在这里已经充分表现出来。(黑体是我加的)
也就是雇佣工人和“独立生产者”为资本家的工场工作,并依附于他们。并且由于大批的“独立生产者”的存在,会使他们中很多人,以及在雇佣工人中,抱有“只要我努力好好干就也能像大作坊老板那样发财”的“小资产阶级幻想”。正如列宁所引用的一个手工业调查中说的:
手工业织工有一种虚幻的憧憬,他们期望有一天可以安装一台自己织布机。……他们自以为是独立的小业主,但实际上却成为自愿送到大商人手中的可怜工具和玩物。
同时,上一章我们提到的“商业资本的代表”——包买主,在这里就起到沟通联系大作坊与小作坊的作用。大作坊业主通过包买主,或者自己亲自出马,把原料零售给小作坊业主,购买他们的制品,并把这些制品作为自己的制品再卖出去。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小作坊业主对大作坊业主的依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
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工场手工业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黑体是我加的)
但同时,列宁也从统计资料中,发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发现的规律:
商业资本的发展程度同产业资本的发展程度成比例。(黑体是我加的)
也就是某一个行业的手工业中大作坊越少,“包买”现象就越发达。
民粹派经济学家在这一方面的错误主要是:忽视或抹杀了大小作坊之间的联系、以及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联系。
5. 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是工场手工业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过它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黑体是我加的)
这种工场手工业中的家庭劳动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 需要很多中间人(来分配原料),加重了层层剥削和“宗法式”的人身依附关系;
- 卫生条件较差;
- 工作日更长;
- 工人需求水平下降,因为资本家可以在一些偏僻的,居民生活水平特别低而且居民同土地有联系的地方招募工人,因而导致工资很低;
- 分散了工人;
这种家庭劳动有以下两个条件:
- 农民被束缚在自己的份地上,没有迁徙的自由;
- 农民已经发生分化,劳动力-农村无产者,中间人-富裕农民;
最后,家庭劳动造成了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中最大的一部分,因为使用这种劳动后,资本家就可以不用花费很多资本和时间建造作坊,就可以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
最后,列宁还指出当时俄国统计资料对于“手工工业”的概念十分混乱,导致它在统计资料中几乎包罗万象。
总的来说,本章的内容就是:
本章的任务就在于指出这种联系(指工场手工业同机器大工业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在俄国介乎小工业和大机器工业之间的工业形式在技术、经济和文化上的特点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