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补上之前读的列宁全集第一卷的一部分笔记,这是第一篇。原文在这里。
《农民经济中的新变动》
这篇文章是目前已发现的列宁最早的作品,写于列宁早期革命生涯中的1893年。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列宁对波斯特尼柯夫的《南俄农民经济》一书的书评。我们从这篇文章里可以学到列宁是如何研究当时俄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在此我就把列宁的研究思路总结如下:
平均数字往往无法反映全部真实情况
当时俄国民粹派往往引证统计资料中的一些平均数字,来说明俄国农民的经营情况是相当好的,1861改革后农村中村社农民未被资本主义触动、村社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基础。
我们举一个《南俄农民经济》书中的例子:
表1. 农民租地(非份地和份地都算在内)分配情况表
如果计算第三个县-第聂伯罗夫斯克县“租地户的百分数”在所有5个类别里的总平均值,就是56%,这个数字反映了第三类别的租地情况。但在第一类(种地不足5俄亩)里这个数字(25%)要低得多,而在第五类(种地超过50俄亩)里这个数字(91%)则高的惊人。也就是说,平均数字无法反应俄国农村里不同经济状况农民之间的差异:第一类里农民租地百分比低,也许是因为极端贫困,而第五类里农民租地百分比高,则已经是为了出卖农产品而进行的商业性经营需要大量土地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平均数字往往不能反映全部真实情况,而应该使用分类(按照“播种面积”这一反映农民生产情况的指标来分类)来研究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
接下来,列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了统计资料。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个角度:
- 土地出租情况(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
- 雇佣劳动情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要素)
- 劳动生产率情况(生产力发展水平)
- 总收入情况(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要素)
从四个角度分析俄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1. 土地出租情况
表2. 出租份地情况统计表
表3. 租入他人份地情况表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从这两个个表里看出,出租份地的都是种植面积不足5亩的贫苦农民,并且他们把自己的相当一部分份地(第一类中甚至达到97%)出租出去,他们自己无力耕种这部分土地。同时,租入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则是耕种面积相当大的那部分农民(第四类和第五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份地出租和使用情况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2. 雇佣劳动情况
表4. 雇佣劳动力与总劳动力情况表
从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看出,耕种面积最小的前三类主要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第二列),而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则完全不出卖劳动力,反而大量雇佣劳动力。同时,后两类每户的人口和劳动力也较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雇佣劳动也集中于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农民中。而大量使用雇佣劳动这一现象相对于上一点的出租份地,本身就是“质变”,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深入农村并有了很大发展。
3. 劳动生产率情况
表5. 劳动生产率情况表
从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看出,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耕种100俄亩土地所需要的劳动力更少,使用的役畜数目更少,每一对役畜耕种的面积也更大。并且已经与前三类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农民也拥有压倒性优势。
4. 总收入情况
表6. 总收入情况表
原书作者首先把每个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分为四个部分:
- 经营面积:宅地、道路、池塘等等以及提供种子的那部分播种面积
- 食物面积:生产养活劳动者家庭和住在该用户家里的工人的食物
- 饲料面积:供给为农户干活的牲畜的饲料
- 商业面积:生产由农户拿到市场出售的未加工的或加过工的粮食和其他农作物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商业面积”。从这个表里我们可以看出,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农民的商业面积最大,所获得的的货币收入(也就是商业面积这部分所产生的)。而耕种面积最小的第一类农户,甚至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粮食(商业面积为负),购买时所需的货币则往往是他外出“打零工”所得的报酬,这个现象我们就不多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经营性质方面,耕种面积最大的后两类农民已经是完完全全的为了在市场上出售而耕种的资本主义“商业性农业”。
通过对上面四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资本主义已经深入了俄国的农村(至少是统计资料所包含的这三个代表性的县):它通过价值规律促使土地向一部分农民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促进雇佣劳动的大规模使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且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转为为了出售而耕种的商品经济。
对三类农民特征的总结
从上面对统计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俄国农村的农民已经发生了分化,并且经济意义上的分化已经越出了法律意义上的差别(如俄国的国家农民、地主农民等等)。列宁按照耕种面积把农民分为三类
- 下等户:种植面积不满10俄亩的农民(对应于之前表格中五类中的前两类或六类中的前三类)
- 中等户:种植面积10-25俄亩的农民
- 上等户:种植面积超过25俄亩的农民(对应于之前表格中后两类)
我们把这三类农民的特征总结如下:
因此,上等户或者富农,才是俄国农村真正的“主人”,他们主导了生产和交换。民粹派所理解的“平均数字”所代表的的,就是他们这一群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出的农村资产阶级。
俄国1861年改革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被抛入市场,在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绝望地随波逐流。在有钱有土地的农村资产者——富裕农民的冲击和剥削下,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都会破产成为无产者。俄国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也与过去一个世纪里在西欧国家发生的那样,向着两种阶级的战争的方向驶去,缓慢地进入了希望与绝望并存的20世纪。列宁在本文中对于“农民的分化”的研究和主要结论,是他后来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同一问题的萌芽和基础。
最后,我们用列宁在文章中末尾的一句话,来总结本文:
农民中产生经济利益斗争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存在着一种使市场成为社会生产的调节者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