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的时候听说几个班级的力学A课程优秀率超了40%,打了报告申请突破优秀率限制。这事儿本是稀松平常,钻研过选课技术的同学应该知道,力学A这种课乃是竞赛生兵家必争之地,倘若班上竞赛生/少年班的同学比较多,一份难度正常的卷子是很难让控制住40%的优秀率的。
按说申请突破限制也就是正常的手续,给就给,不给就不给咯。直到我前两天听说(是有真实证据的听说,但出于信息保护,我不会贴出证据),有的老师去申请优秀率限制突破,要再三恳求,甚至还要被领导甩脸子丢白眼。甚至还要被“你班上有多少多少学生经常不到课,肯定是他们学的不好你给分有水分”为理由打回来。
然后又想到,前两天在某群里听到风声,说教务处为了“保障教学秩序”要对暑研严加管控。此事究竟结果如何暂不重要,只是这里我又联想到上面那段文字。当老师说出“我知道不到课不意味着没有认真学习,但想要让别人相信大家能够通过自学学好xxxx,是不可能的”这样话的时候,我觉得我可能明白了一些东西。
物理学院也好,教务处也罢,对教学质量总是有一种谜一样的认知,又或者在我看来像是一种推卸责任式的自欺欺人:首先,我们安排一批老师出来讲课,老师讲得好不好,不管,反正就这么些老师你爱上不上;接着,不管你爱不爱上,你得来上课,我们要严抓出勤率;既然我们都安排老师了,你也来上课了,有人学得好为什么你学不好?一定是你不努力。我们给你安排学业导师!给你安排补课!给你......反正我们能做的都做了,你学不好肯定得是你的问题了吧[em]e244[/em]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其中的混蛋逻辑,事实上这套推论的每一步都戳在(至少我认为的)目前教学的痛点上:
首先,我实在没办法相信有些老师的授课质量。评课社区年年骂,座谈会上年年提意见,有的老师还是教到现在,提的意见是死性不改。这直接导致了有些教学工作者(我很难尊称为教师)根本不知道面向的学生是什么情况,需求如何,他们只管把书本抄到讲义上,把讲义抄到黑板上,然后按时间监考并领取课时费。我很难想象一些教学督导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试图迫使学生到堂听这样的课(或者说,服用这样的知识排泄物),还言之凿凿曰“不到课肯定学不好”。
另外,“不到课”=“学不好”这件事本就非常可笑。这件事大家从身边同学应该也能看出一些痕迹。学院会试图争辩说事实证明到课率低的课堂考试分数就是低,这是扯淡,因为到课率低和考试分数低没有因果关系给(即老师给分差),甚至可能是颠倒因果的(即,因为授课质量太差,学生根本无法忍受听课)。因果关系明白之前,这种统计数字的游戏根本毫无意义------优秀率限制也一样,每个教学班的选课同学水平有所差异,谁说他们就遵循正态分布了?谁说一个班就必须要有60%以上的学生不够优秀了?甚至于教师提出了之后还要加以奚落,刁难。有这样一伙我不得不称为“老师”的人存在,我实在倍感遗憾。
最后的一点更加隐蔽,是我之前参加过朋辈帮扶和考前冲刺活动的时候慢慢感受到的,我就谈谈我在物院的感受吧。在上面两种因素的围攻之下,确实是有一些同学感到学习困难的了。我和一些同学打交道,逐渐意识到,有些同学想好好去学,但是确实因为以上原因,完全懵逼,不知道怎么学好,于是怎么办?去看培养方案,去找学导寻求帮助;可是物院的培养方案是什么方案?是逼着做应用的人学臃肿的四大力学,逼着学理论物理的人学模电数电,逼着整个院的人把计算物理当文科背书的累赘方案;物院的学导是什么人?是坚决贯彻落实并要求其他人也落实上面那堆混蛋逻辑的“领导者”,是教学座谈会上巧言令色绝不悔改的“教育家”,我实在难以想象在这样的漩涡里打转最后会有什么样好的结果。
我从来不觉得学不好一门课一定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得好与学不好一门课,也绝不至于只能靠科大这个“含金量”极高的GPA来断言。我怀念只档案中曾经存在的教学氛围良好的科大,那个学风自由包容的科大。教务处越发收紧教学自由度、学院日复一日强调他们所谓“教学质量”的统计数据,我不知道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但我可以相信,这条路的终点就是给科大挖掘一方小小的坟墓,然后把“科大GPA要有含金量”这条曾经的遮羞布变成科大的裹尸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