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开学时,忽然发现自己马上就要变成“高年级”学生了,才察觉到过去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做,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甚至没有这个意识。仔细想想自己大一到底做了什么,答案是不知道,如果刷了点吉米多维奇也算是做了什么的话,如果做了几张通识课的PPT也算是做了什么的话,如果说看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垃圾水书也算是做了什么的话,如果只是刷b站看番剧也算是做了什么的话。lz没有意识到仅仅是混着学校的几门远古课程早已毫无价值,这种为了最终的考试而刷的往年题、习题册对于个人能力信心的建立毫无正反馈可言,留下的只有迷惘、疲惫与日益枯竭的心灵——似乎已经做了什么了,似乎已经完成了什么了,偶尔回头来看,生活却仍然是一片软榻的空洞,这颗不只为何而继续下去的心灵感受不到反馈,因而生活本身对于它来说就是已经是轻浮的了。
这样的生活正是温水煮青蛙,“掉在水里不会被淹死,呆在水里才会被淹死”。如果现在不改变,如果现在不做出改变,那么以后也不会改变的。lz不会说类似于“如果大一大二如何如何就好了”的话,因为生活只能,也必须向前看。摆在lz面前的,正是经典的三条道路:保研,出国,就业。按着这三个去向,来倒推lz接下来这个暑假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要如何留下能写在简历上的东西,怎样获得有实际效用的成长。
选择一:找大厂日常实习(例如网易、字节,微软等)
由于绩点3.2,加上这学期成绩一般,不确定一年后是否能保研,所以有必要为就业留一条后路,至少得有个Java开发混口饭吃吧(虽然现在看似乎不是很容易)。从就业上看,有一段日常实习经历有利于撬动之后的暑期实习;从出国上看,似乎也可以把实习经历写上(如果是外企的就更好);从保研上看,效果不大,甚至有负面效果(如果导师知道的话)。
选择二:做一段校内暑研(例如LM,GNN等)
发邮件给校内老师,跟着做一做LM相关的研究,熟悉一个baseline,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能够做一些更加creative的东西(虽然可能也没有那么creative,但总比添砖Java更有探索性质)。从保研上看,研究经历本身就很有用,对自己的提升也很大,也能满足好奇;从出国来看,研究经历的加分也是蛮大的(如果做出好的工作就更好了);从就业上看,没什么大的用处。
选择三:参加开发/软件性质的项目/比赛(例如GLCC,OSPP等)
参加开源社区贡献,还有mentor带路,提升代码能力,获得项目实践的经历,以及相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做的事情更加有确定感,不容易焦虑,是个好路子。从保研上看,效果很好,虽然只有开发成果,没有研究成果,不过难道研究一个暑假就有结果了吗,而且后面还有两年呢,主打的是一个撬动;从出国来看,效果也很好,开源社区贡献的title应该还是有用的;从就业来看,有一个开源社区的经历,比起千篇一律的电商秒杀项目,MIT6.824的lab来说,这个还是要更有新意。
选择四:校外暑研/境外暑研(暂时没有能力背书,忽略) 选择五:回家睡大觉(误)
综上,目前这个暑假的选择是主攻选择三,业余时间可以咨询做感兴趣方向的老师,了解前置学习内容,看一看前沿论文。
只要做了一个选择,就不要去考虑做了其他选择会怎么怎么好,这时候考虑的够多了之后,就够了。以前“做的不多,想的太少”没关系,现在就没必要再“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了。
错误的地方有哪些?哪些地方考虑的不够,需要更多的调研?有哪些更多的信息渠道?还有哪些出路可以走?
请茶友们不吝赐教(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