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读过PhD,大学毕业之后读了master。
我一直想做科研。我没读PhD最直接的原因是我觉得以我的背景,我申不上。但即便当时我有机会,我恐怕也不适合直接读博。以我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当时我知道科研是要去试图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但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比如当时我在实验室实习,我有一个大概感兴趣的方向,也读过一些文献。但我只是隐隐感到读文献有助于理解一个领域,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读文献。所以我读文献的办法多少有点像读教科书,力求理解一字一句,而不是关注作者试图在解决什么问题。再加上我也没有上手做过项目,我觉得当时我其实并没有做好读博科研上的准备,也难怪我申博士的时候写不出成形的研究计划。
然而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我只是感觉在我的想象中,科研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我也去找过我导师谈过我感到的困难。导师也没有告诉我为什么我会感到困难,但告诉我说学会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叫我不要着急,并鼓励我继续读文献和听组会。如今想来我深以为然。科研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事情,不同的人学会理解科研的速度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状态也会有好有坏。但不管怎么说,当时我希望能给自己多一些准备的时间,于是最终决定先读研。
我感觉在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和欧洲,master设计的初衷是个博士的准备阶段,它给你机会接触一个领域各个方向的专家,ta们在课堂上或者办公室里会告诉你ta自己方向上的前沿的问题,研究方法,和ta对自己研究的理解,也会提供一些在指导下上手科研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有时间了解学科的前沿,知道科研的过程等等。只是后来,学历的通货膨胀才让硕士的设计开始兼顾工业界的需求。
大一刚入校的时候我就听说,想要做科研,就最好早点进实验室,争取毕业前能发文章,然后申请北美PhD。虽然直博理论上说是包括了硕士的准备阶段的,但随着美国学术界竞争日趋激烈,至少在我的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几乎不接受没有发表的申请者。这其实是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业之外的业余时间完成很多国家用一个master学位完成的博士准备阶段。我觉得科大有很多能够把这一点做得很好的人,但这种时间并不充裕的科研准备不该成为主流甚至唯一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如果拿不定是否想科研的主意,或者还没有准备好读博,那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先去读研也是一种选择。
如楼上几位所说,我也觉得读博之前有一个感兴趣的,想要回答/解决的问题很重要。问题可大可小,但一个问题可以告诉你想要读什么文献,要学什么知识,也让枯燥的工作有了意义。如果我有一天去读博了,那么读博对我的意义应该就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观点,来回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引出新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