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eerrr

      等级 57
      楼主

    小米 su7 和 su7 ultra 的发布使得小米的热度已经达到最近10年来的最高峰,我们的雷总也隐约有超过任总,马总,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的趋势。

    但是,要我说,小米距离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还有一程要走。小米有很多性价比产品和优秀产品,但是都很平庸。所谓平庸就是说,小米能造这些产品,别的公司也能造。性价比不能构成小米的护城河。事实上来看,ov 这两家这几年推出来的走量的性价比型号手机都不逊色于 小米的 redmi 系列产品。而高端旗舰机这块,小米的产品和其他家也只能说是半斤八两。这方面的评测和用户体验已经很多,我不需赘述。另外,小米曾经备受好评的操作系统也是一路走低,现在的 hyperOS 已经几乎被公认为不如 originOS。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小米对此的反应似乎十分迟钝,既没有针对米粉们的反映非常及时地修复Bug,也没有应对 originOS 做出积极的应对策略。这让我怀疑,雷总是不是被闭塞言路了。(实话实说,我平等地不喜欢这些操作系统,毕竟处处是广告。)

    当然小米仍然不失为一家优秀强大的企业。小米的手机,智能家居产品,汽车都卖得很好,雷总个人的影响力和流量堪称是当下的民营企业家之最。然而和那些伟大的企业相比,小米尚且没有自己的革命性产品。我们可以说 索尼的 walkman, PS, 诺基亚手机,苹果初代,特斯拉Model S,猎鹰9号火箭都是革命性产品。当它们出现后,其它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都近乎完全谢幕。我们甚至可以说阿里打造的电商平台也是一个局域网下的革命性产品,多少小微企业受益于这个电商平台,多少消费者用上了价格透明且交易过程公平的产品。

    但是小米的主营业务中,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具有类似的特征。以我个人来看,小米能做出大文章的产品应该就是在全屋智能了。诚然,小米现在做的很好,但是总给我种隔靴挠痒的感觉。手机和各个智能家居的产品有互动和控制,但是还不够,有种各玩各的感觉。在各个单一场景下,小米的很多产品都做得很好,比如小米的无线开关,智能升降衣架和窗帘等。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复杂动态的,多个场景互相叠加,多个用户共同影响。(而且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电视开机有广告。)也许小米应该从居住的视角出发,去设计全屋智能的逻辑和交互。另外加入一个辅助居住和日常生活的智能管家也许是很好的方向。

    最后,就我个人而言,小米的高端产品的宣传存在一点问题。小米的高端产品似乎总在竭力证明它的溢价不高,总带着点是高端但也性价比很高的意思,常用的话术包括,我们不赚钱,和用户交个朋友,我们的成本高,所以要涨价,希望用户多多支持我们的高端化之路。这感觉很奇怪。高端的产品都在证明自己的溢价是值得的,这部分溢价带来的使用体验是同类型中低端产品所不能比拟的。小米也许更应该营造 我的产品就是高端,我的产品配得上我的溢价 的这一印象。不过最基本的,小米得优化手机的使用体验,不要搞一些很掉分的使用 bug 出来。当然,给高端手机用户天天推送互联网小贷也是十分愚蠢的行为了。打个比方,你去高档饭店吃饭,点了到猪肘子。饭店说这个猪是英格兰皇家血脉纯种猪,每天徒步10千米,进行过拆分的锻炼,负责接待外国元首的厨师用了101道工序和18般武器来处理食材。但是你吃了一口,吃了根硬茬子猪毛出来,这到底得多差劲呢。

    (NioPhone 倒是没有广告,但是它的基本功太差了。蔚来也堪称是小米的另外一个极端反例。)

      • Aalex

          等级 89
        • 已编辑

        那武汉确实是这样的,九省通衢。

          小米需要更硬的产品(确信)

            eeerrr
            产业链布局愈加复杂的背景下,部分关键技术和环节很难完全自主,只能依赖供应链。雷军也表示他很敬佩柳传志,联想早期正是通过整合组装厂和完善售后服务,在PC市场取得突破。现如今台式机已可以轻松组装,而在手机领域,本质上还是对多个硬件平台的整合。核心技术方面,如芯片使用高通、架构基于ARM,GPU市场仍被英伟达与ARM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像ESP32这样的产品或者长江存储在国产芯片中已有不俗表现,其底层指令集或eda工具仍未能完全摆脱对美系体系的依赖。只要米粉觉得性价比好就行了。
            小米的打法像是“行业粉碎机”——它不是靠什么颠覆性的技术赢得市场,而是靠极致的性价比、供应链整合能力、还有对用户心智的精准拿捏,一点点把传统家电和手机行业的“利润泡沫”撕开了。传统品牌讲究“品牌溢价”“技术壁垒”,小米就反其道而行之,把制造这事拆成零部件优化+用户口碑驱动,直接拉低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让大家没法“讲故事”。
            同样的,拼多多证明了另一个现实:消费降级不是偶然,而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经济状态。它不是“压抑消费”,而是戳破了中产幻觉。当电商卷不出技术门槛的时候,谁能把价格卷到极致、谁就能站稳脚跟——这在中国这样的广谱消费市场特别奏效。

              至于“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路线之争,归根结底并非简单的策略选择,而是由时代背景和市场结构所决定的。恕我直言,所谓“技工贸”路线的成功,前提必须是一个发达、竞争充分的自由资本市场——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中,技术创新才能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一个成功的技术方案背后,往往是无数失败路径的试错成本所堆砌的。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技术进步真实的代价写照。若没有一个开放、稳定、制度健全的市场环境,讨论“技工贸”本身就失去了根基,脱离现实背景空谈技术优先,无异于耍流氓。

              希望 DeepSeek 这样的技术型企业的成功,能够让更多地方政府意识到,“不管”有时才是最好的“管理”。对那些尚处在发展瓶颈、需要托底的传统领域,凯恩斯主义或许仍有其合理性——通过政策干预和财政投入维持基本盘。但在新兴技术路径上,或许应该更多地听听弗里德曼的声音:放手市场,让竞争和创新自己选择方向。

              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演进往往比行政命令来得更敏锐、更有效。过度介入不仅抹杀活力,甚至可能人为制造路径依赖。与其规划未来,不如创造一个能自由试错的环境——成功自然会出现。

                • OOOOO

                    等级 144

                  最无下限的企业

                  除了营销啥都不会

                  和华为一样没水准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