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社交不能“急于求成”。
我属于那种不太容易在聚集的众人(≥3)中把握话题走向的人。因为我的口头反应很慢,心思很多,人一多对我来说就乱得很,把握不住。而且众人聚会时常常以找乐子为主,不会说太深沉的话题。我不擅长也不喜欢找乐子,所以在这种场合里我的存在感为-100。
但是一对一交流,尤其是比较细腻的那种,我还是挺行的。浪淘尽,同样性格的人就成了我长期的好友。但是我本身性格深沉,自带完美甚至强迫属性,我真的没法天然地给身边的人带来哈哈大笑的那种乐趣,最习惯引起严肃深沉的话题,最习惯内省和沉思。所以,即使是和好友在一起,往往也不能够快乐地笑。从我中学起就是这样了。
来科大后(已经6年了),学业压力更大,对未来的迷茫更深,这些进一步激发和加剧我的内省,也是内耗。在我面对无数的疑惑和担忧时,非常希望能有人与我交流,给我鼓励。我还记得在大一的时候还比较多地找学长、老师交流(直截了当地说我的想法以及提问),不过我后来认为自省的帮助更大,而且在某个时候产生了对人际交往的悲观的看法,认为自己是茫茫人海中少有的苦苦追求理想的人,大多数人都是俗人,不能理解,更不能同行,我不太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于是渐渐地封闭了自己,进入一种灰暗的、孤立无援的境地。
现在我可能还是没有交到很多新朋友,但是由于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学校里同时成长起来的同学的追求理想的伟大言行,包括来自茶馆的文章、新创基金会的访谈,乃至通过心理咨询和其他偶然渠道了解到的消息,我的心态改变了。我意识到能够与我交流、能够成为朋友的人也许不多,不容易遇见,但是绝不是没有,绝不至于偌大的科大一个能交流思想的人都没有。只是我暂时还没找到,我没迈出那一步罢了。
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这就好像数学里我们证明方程一定有解,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去求解方程。
对我来说,去寻求这样的解是有迹可循的:
选修感兴趣的课,课上极大概率就能找到有同样兴趣的人,助教也包括在内。
直接在茶馆、表白墙、自己的空间、朋友圈发帖,也能找到不少可以交流的人。(表白墙挺万能的,从感情到学业都可以的)
直接去找有关的老师也很好(我曾经对找老师交流这件事很失望,因为发现很多老师只懂自己专业领域,对别的专业领域甚至可能有误导性的言论。但是别放弃,即便如此,还是有好老师的)。
有无数的途径有望找到朋友,找到可以交流的人,但是绝不可能不花费时间、不花费代价,但是应当相信这种时间和代价绝对是值得的。从开始行动到匹配到合适的人,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有可能是长期的,需要细水长流,但是大概不会是一个无底洞,而且一旦起效了,对人的正面影响只会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