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2级化院的,来科大半年多了。
高考运气好,出完分光顾着高兴去了,没怎么在意将来。抱着不想浪费分数的心态,加之听说科大可以自由转专业并且科研很强(当时对科研的认识还停在幻想阶段),于是就决定先学学看,转专业到时候再说。
高中的时候算是一个所谓勤奋的人,来科大前就决定要好好学四年,不枉费来了个这么好的学校。大一上学期硬生生学了半年,社交基本为零,平时也不玩游戏,除了做题(难的除外)啥也不会,最后绩点中等偏上一点。下学期来了总是沉浸在关于专业选择和社交的焦虑中,导致学习状态也不怎么样。
周围同学似乎都是抱着对科学的极大兴趣来的科大,有的会自学一门计算机语言,有的会自己研究硬件,有的会开始自己锻炼查、读文献的能力……而我对有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纯粹因为要应付考试才学,或者说自己也不知道感不感兴趣,反正学是能学进去,就是没个自己的想法。大一下转专业在即,对科研还是朦朦胧胧,又想随大流保研,又想试试出国……整天就这样胡思乱想,怕想太多影响绩点,又怕对专业了解不够再错一次。
社交又是个头疼的问题,本人是个比较腼腆的人,希望能多些朋友多些见识。可感觉周围人包括室友都是沉默寡言的,加上科大这种有些压抑的氛围,已经有预感会做四年“独行侠”了。😔
希望有相似经历的学长学姐能交流分享你们的经历,感谢你们的帮助,也非常感谢能有茶馆这样的平台给我提问的机会。🙏🙏🙏

    大学的社交主要还是看兴趣吧,特别关注一下自己喜欢的社团。嗯,听说的,我也是独行侠(逃
    其实独行侠感觉也还好,一直和高中同学有交流,平时水水年级群差不多了

      uhv 大一上学期硬生生学了半年,社交基本为零,平时也不玩游戏,除了做题(难的除外)啥也不会,最后绩点中等偏上一点。下学期来了总是沉浸在关于专业选择和社交的焦虑中

      我大一时也是这样😂
      对信智学部有兴趣吗?

      和一名17级学长聊了聊,收获挺多,感谢学长的分享。
      以下是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着相同困惑的同学。

      1.对部分人来说,在大一就找到感兴趣的专业甚至方向是不切实际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决定着现在的眼界,不必因为别人已经找到方向但自己还晕头转向而焦虑。我们可以用两三年的时间去探索,没必要强迫自己在大一就做决定。

      2.有两三年时间做决定并不意味着拖延,而是给自己更多时间去做事情。多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少一些胡思乱想,否则对专业或者科研的认识永远会停留在空想阶段。一段投入的经历和深入的研究才是做出决定的基础。

      3.本科的“专业”仅仅是一套课程,这并不能定义我们将来干什么,在大学阶段做的事才能定义我们是谁。换句话说,不要被专业束缚,不要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4.很晚才找到方向或是在几个方向犹疑不决时,可以选择延毕。根据学长的说法,大约有1/6的学生延毕,这其中不乏很优秀的同学。

      5.其他人的成功不一定就意味着我们是失败的。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其他领域的人做出的贡献对我们也是有利的,要以平和的心态处之。

      6.某些留学机构会故意制造焦虑,宣传“做好留学规划,斩获offer”,但先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才是应该先考虑的事。

      7.理科和工科的区别?理科注重于理解现实世界,寻找自然规律;工科偏向于改造现实,利用知识进行实践。

      由于我写作水平有限,以上总结难免存在缺漏与不足。再次感谢lixian学长的分享和解答。

      社交和选专业在目前看来关系暂时还不是太大。
      比如说你和某个同学关系很好,他喜欢的专业就是你喜欢的吗,他喜欢计算机硬件,你就喜欢吗?还是说你会直接跟着他选专业?(有人会这么做,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

      uhv 而我对有些课程并不感兴趣,纯粹因为要应付考试才学,或者说自己也不知道感不感兴趣,反正学是能学进去,就是没个自己的想法。大一下转专业在即,对科研还是朦朦胧胧,又想随大流保研,又想试试出国……整天就这样胡思乱想,怕想太多影响绩点,又怕对专业了解不够再错一次。

      选专业的话,主要就是两个思路:
      1.你有没有喜欢的专业?就是你在做这件事学这个学科的时候,可以乐在其中的,而不是仅仅喜欢成绩和排名。更广义一些,你有没有可以称之为“爱好”的东西?

      2.如果实在没有专业偏好,哪个专业是你既能学起来不太困难,就业又是你可以接受的?(从学习难度,找工作难度,薪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等多种因素考虑)

      可以去科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一下,有的老师对全校专业都比较了解,是会比较专业的。那边可能更会鼓励你选1做科研,2则要你自己去问学长老师。

        Cauch 2.如果实在没有专业偏好,哪个专业是你既能学起来不太困难,就业又是你可以接受的?(从学习难度,找工作难度,薪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等多种因素考虑)

        嗯,Cauch谈了关于工作的问题。我昨天和你聊的时候没有和你谈到工作的问题,因为自己本科的时候认定了本科毕业后肯定要深造,而且对科研颇有兴趣,就没有早早考虑工作的问题。

        确实,也许是出于兴趣,也许是出于实际,多数同学最终并不会做职业科学家,很可能就是要去公司上班的。我的室友,早早地就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于音乐、文学等艺术类的东西,但是出于实际生活的考虑,还是来了科大,并选择了从地空转到好就业的专业——计算机,课余时间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充实,但是专业或者说职业的事也做的很不错,前年考上研,现在研二下期开始在华为实习。

        昨天你和我聊的时候,提到了对电池感兴趣。这是一个从理科到工科都在研究的东西,但是侧重点不同。或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或是服务于实际生产,你总应该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况且,现在新能源汽车大发展,这应该是个很好的方向。

        另外再说一点,要注意独立思考,不要别人说啥就信啥,要注意别人的言辞所依据的事实是什么,是否属实?别人作出选择的切身处境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

        我大一的时候常常上知乎去查专业啊、就业啊之类的东西,查到最后就一个结果:全面劝退。

        为什么呢?因为知乎并不是人均C9。除了C9高校,各种层次的学校学生,包括一本二本三本的都在用知乎。层次较低的学校学生,任何方向可能都比我们获得更少的资源和机会。

        要想了解作为一个科大人的定位,也许只有C9高校的学生最有参考意义,看看最高的水平,作为榜样,也看看一般的水平,最后想想自己。

          lixian 很同意对知乎选校的看法。知乎总说生化环材是天坑,但科大的生化环材可以提供一套成熟的出国路径,以及深入且高水平的科研体验。如果能充分利用科大的平台和资源,真的会“坑”吗?
          专业以及未来路径的规划无非是理想与现实的权衡问题。从一个初尝科研滋味的人的角度来说,我不想带着太多的不满足和遗憾,就急忙踏入社会,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想趁着年轻认真探索某个特别感兴趣的领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科研和读博是个很美好的机会。
          如果没有很喜欢很好奇的领域,或者觉得在社会上做实事比虚无缥缈的科研更重要,早早投入现实也很好。
          我发现很多科大人缺少旺盛的生命力,对探索自己没有激情,对探索社会也缺少热情。不知道准不准🤔

            Awa
            确实感觉很多科大人处在一种迷茫,无力,麻木的状态。既没有对科研的热情,也没有对生活的热情。
            感觉很奇怪。

              uhv 我大一的时候也以为保研是随大流就可以做到的

              • ak 觉得很赞

              大一最重要的不是刷高G,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毕竟像科大这样允许自由转专业的学校真不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吧

              兴趣需要一直探索,很多事情只有深度尝试后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大一学的知识大部分还是通识课,像高数,大学物理/力热。刷绩点没有意义,但是认真学习,以及积极地应对考试来获取成绩还是有必要的。

              呃,我对植物学很感兴趣,对计算机技术完全无感,当初选择这方面也只是想赚快钱,不过现在貌似赚不到了,这钱有点太快了hhh,我觉得把兴趣和专业、工作结合起来未必是件好事,今后面临的挫折、枯燥的劳动又或者是抽象的研究反而可能会消磨你的兴趣。根据兴趣做选择前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选择的预期是否符合兴趣和自己的兴趣能否经得起考验

              我记得大一时候有很多老师都在明里暗里希望我不要转到其他院去(通过和他们谈话的感受判断),这些老师很喜欢吹什么“二十一世纪是材料科学的世纪”“不要想那么多,静下来认真学,总会有所收获”等等。说白了,这些老师并不关心学生面对人生与社会时真正需要什么指引,他们只关心一个虚无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存续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兴亡,以及自己又发出去多少文章,又能招到几个免费劳动力,又能忽悠多少学生来上他那天天念PPT的屑课。一句话:学生应当被物化,学生已经被物化了。

              没有兴趣,那就索性把所有的方向都当做兴趣,去涉猎广博的知识面。这不一定要狭隘地局限于数理化,还要去看看人文艺术方面的书籍。建议把东区图书馆每一楼层的每一个书库的每一个书架都挨个翻完,因为图书馆是最好的老师。

              不必害怕,我们的人生本就是内禀随机的,各种道路注定无法望到尽头。连个最简单的三体问题都被证明无解析解、初值不稳定,那么贸然将某一条道路贴上“错误”的标签只会徒增人类的愚蠢。之所以会有“害怕再错一次”的恐慌与焦虑,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诱导着我们往同一个既定的方向前进,往他们所认为的那个“成功学”的邪路上引。然而,正如我在 Friedrich-Linwei 中已经阐明的,这里首先是“大学”,然后是“科学技术大学”,再然后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这三个层级的概念中,没有“数学物理技术学院”,或者“化学与材料研究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