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分享一下我的求学经历,欢迎交流
- 已编辑
两辞外校:决定保研后,我首先关注了大连化物所一个研究少体反应动力学的院士,他和同所另一个做交叉分子束实验的院士合作发了许多篇Science/Nature,我发了套辞邮件后对方表示欢迎加入。接着我发现前几届已有3个直系的科大学长学姐加入这位院士的课题组读博,于是我加了他们好友咨询相关信息。其中两位刚加入一年的学长(化物所第一年在科大代培,应该是刚去化物所)推荐我去,已经待了几年的学姐则劝退,表示“科研不是你想的那样,比较枯燥”,具体来说只能做一些神经网络对势能面的拟合工作。正巧我在写一篇进展课的结课论文时调研过这个方向(要求写一个进展课涉及方向的综述),确实感觉这个方向不是很有趣,研究过程不涉及多少新的数学推导。两个学长则说也有需要用到较多数学的方向,感兴趣的话应该可以做。带着犹豫我和硕士导师进行了一次通话,他对这个院士的方向也有一定了解,用来说服我的话是自己组的研究方向类似破案,相对会更有意思。我被他说服了,遂放弃化物所。之后我又参加了北京大学的线上夏令营,由于当年只有面试,擅长面试的我成功拿到优秀营员(要是有笔试,考那些化学我肯定拿不到)。那边做理论计算的导师中看上去还算有意思的有两位,其中一位是郭奖校友。然而这位校友在导师评价网上的风评非常糟糕,结合他实验室的合影里学生全都愁眉苦脸而只有他一个人在笑这一点,果断排除。另一位老师的风评挺好,不过我翻了他最近的文章后发现没什么公式,主要结果都是数值模拟,就又不太想去了。然而,北大的名头在当时的我看来还是有点吸引力的,不出国了去top2听起来也不错?加上父母也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希望我选北大,我又一次陷入纠结。还好这次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做决定,他们让第二天中午前决定是否签协议保证去(虽然后面发现有人签了但没去的,感觉不太好),不签就视为放弃资格。我又一次和硕士老板通话,这次足足通话了一个多小时,他除了再次对我进行说服以外,还和我聊了聊研究生期间的规划。结果自然是我又被彻底说服了一次,正式决定保研本校、本组。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大四上学期重返学校,第一次和导师以及组里的同学们线下见面,感觉是很有爱的一个课题组呢。平时组里经常一起吃饭(我居然在这学期和组里同学一起吃饭时才第一次去了美食广场)、组织团建活动之类的,很快就和大家混熟了。大四上学期我选了不少物理专业的课,希望能补上理论物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此外我也初步接触非实验方向的科研,帮师兄的课题作了一些简单的小模拟。现在回想起来,刚进组这段时间仍然是很迷茫的,看到和我同年进组的研究生已经自己重写了不少组里模拟实验相关的gpu程序,我居然有了危机感,并且想要模仿他进行相关的比较复杂的程序训练。由此可见我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究其原因是我还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课题,处于随波逐流状态。从我现在的视角看来,对研究者而言从零开始提出问题并作为自己的课题十分有必要(当然如果想提出靠谱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前沿知识积累,这对当时还没养成每日追踪文献习惯的我是不现实的。提问题的时候应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做,即这个问题如果能做出来是否是好东西),在这种内驱力作用下才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动机。如果是被动完成他人赋予的任务,容易进入一种麻木状态:即使对这个任务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因为有他人给予的动机,仍然会有一定的正反馈(完成了更有经验的人给的任务、可以得到更高级别的研究者的认可),从而感觉还不错。反思我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无论是大二大三时帮实验组的研究生做实验、写综述,还是大四的时候帮师兄跑模拟,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似乎我还做了不少事儿,挺充实的嘛,感觉不差。只有当我独立思考有什么问题可以做的时候,才彻底从这种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而这要等到研究生的第一年了。说回大四,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学了一些理论物理专业的高年级课程,当了一次助教,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和师兄讨论较多,虽然仍然没有自己做新的理论工作,但近距离观摩了师兄做理论的过程,复现了毕业设计中需要用到的数学推导。那个学期还去珠海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不过由于是一级学科会议,并没有多少收获。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就这样平淡的结束了,我于2021年6月30日离开学校。同年八月我又去长春参加了一次二级学科——统计物理会议,这次会议相比于一级学科会议果然好多了,相关报告有许多感兴趣的。两个月的暑假后,研究生生活正式开始了。
追更
追更
追更!太棒啦楼主!!
同SMS毕业,来支持一下学长hhh,我记得你们那年高三口号还挺酷——绝尘一骑
24xdx插个眼
追更,楼主快更
说实话,当时决定保研后还是有点不甘心的。除了受到科大不健康的出国至上氛围影响外,我也意识到导师的影响力和海外人脉很有限,如果在国内读完博士担心很难找到比较好的博后,遑论教职。因此我入学前就有了模糊想法:如果硕士前两年没做出任何成果,既然是只能继续在组里读博了;如果有一定成果但不够好,就出国,如果成果很好则见机行事。最后虽然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出国的,但一开始的预期也算事歪打正着了。
研一开学后我很快陷入了找不到自己课题的恐慌之中。我导师脱离科研一线很久,无法给我提供方向明确的课题;且我们组的理论方向乏善可真,并没有积累什么拿得出手的工具或者比较擅长的方向。带我的师兄当时还没有成长起来,给我的几个课题建议也不算靠谱。作为初出茅庐、只做过一点简单模拟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合适的课题实在不算简单。事后看来,根本问题在于当时看的文献太少,读师兄之前发表过的文章尚且不明觉厉。第二年有了一些相关方向的文献积累,再看组里之前发的一些文章就很好懂了,并且恍然大悟,原来这就可以了?把别人的框架拿来用到组里以前熟悉的模型上算一下,再包装一下,就能产生新文章了?了解这一点后我对发文章这件事彻底祛魅,接着很快用这种方法完成了一篇文章。从我开始做这个工作到文章接收仅仅过了三个月,它是我独立发表的第一个工作,不过并不是第一个工作。现在看来这篇工作的动机十分trivial,即使过程不算trivial,当时解决这个问题也算是花了不少时间的,也获得了一些乐趣。然而动机封死了它的上限。后来随着弄明白了的好工作变多,我意识到这种做法没啥意思,它仿佛成了我的黑历史(唯一有点意思的新发现在附录里,还好没有听老板的意见删掉)。
不小心进行了插叙,现在说说最初是怎么找到课题的。当时无意间读到一篇十年前的PRL文章,介绍了一个叫“随机重置”的概念。作者证明,假如有一对称扩散(随机行走)的布朗粒子正在搜索一个目标,若每隔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随机的,其长度服从指数分布)就将其重置回它的出发点,竟可以大大提高其搜索速度:搜索速度通过从出发点第一次到达目标点的时间刻画,由于是随机运动,要对这个时间做平均,平均时间越短则搜索速度越高(术语是平均首次通过时间)。如果不引入随机重置,对于原来的布朗粒子而言这个平均时间是发散的,引入后则变成有限的。我马上被这个简洁有趣的概念吸引,并阅读了一系列后续的工作。看了一篇比较新的prl文章好,我想试试通过拓展它的设定来做点东西,简单来说是引入不同的势场,并给势场引入噪声,看看有什么不同。这个不算难做,查了一些特殊函数的性质后我解出了相关问题,也能和数值模拟对上。尤记得当时想到这个点子并实现的时候是很兴奋的,还觉得是个好点子。我还记得我当时是半夜躺在床上想到的,然后赶紧爬下来记录(类似的经历我之后还会有不少,不过点子靠谱多了)。不过事与愿违,后来感觉这个东西的动机太不明确了,只是改了一下别人的模型而已,真的解决问题了吗?而且原始的文章虽然是个编辑推荐prl,但是研究的问题太冷门了。于是这篇文章最终烂尾了,停留在note状态(我感觉还是能发的,不过后来再也没空管他了)。我真正完成的第一个工作,还是关于随机重置这个概念。当时师兄发给我几篇关于麦克斯韦妖的文章,我看了和他讨论,都觉得比较有意思,于是着手做一些工作。后来我发现可以将随机重置引入麦克斯韦妖以提高其运行速度,还可以引入新的工作态,这个工作最后也成功发表了。于是我解锁了另一种做研究的套路,将不同的概念混合在一起来得到新的东西。这种方法还是能得到一些nontrivial的结果的,虽然创新性仍然欠缺(除非两种概念的领域差别很大,那或许能做出很好的创新),但比第一种换皮算模型的方法总是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