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有人想让我写飞跃手册,我给忘了(好吧其实是太懒了),那就写点东西发在茶馆吧。本人完整经历过外校保研夏令营、保研本校、申请国外phd的流程,希望这篇东西能对部分馆友有些许帮助,同时也想将这当成一份记录,十年后再来看看想法变了多少。
我高中毕业于一所风评很好的学校,深圳中学。她因十分自由、酷似大学的氛围出名,很多校友都称从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然而诚实的说,虽然我感谢那里轻松自由的氛围,让我高中三年没受到多少折磨(即使高三还能经常打篮球),但除了高中课本知识以外,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已经没多少印象了。我只记得我在那里取得了对(高中)化学(习题)的兴趣。高三下学期,班主任让大家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目标大学,我写下了“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我当时的成绩,自然还是第二个目标比较实际。
2017年,我如愿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选择科大是因为我从小的幼稚愿望是想当科学家,选择化学专业的理由就比较可笑了,是因为高中觉得有机化学推断题比较有意思。虽然高三已经开始觉得数学也有意思,但当时觉得数学研究太难了,不适合一般人(潜意识也认为理论类的研究都太难)。入学的第一年很平淡,就是常规的听课写作业考试,没养成刷题习惯的我适应度一般,后来才发现想在考试得高分还是多刷几套往年试卷最有用(有机化学除外,这个是真考不高)。
2018年7月,我看到班级群里的一个研究生私自发的招本科生广告之后前去应征,于是接下来的大二上学期都在一个纳米催化化学实验室里给这个研究生打下手,帮他做一些枯燥的重复实验,主要就是合成他要用的催化剂材料(记得流程是称药品->搅拌溶解->离心->放炉子里烧结/喷涂材料到电极上等)。我后来才发现这位本科毕业于合工大的研究生十分恶劣,比如他私自发招生广告,未经过自己导师授权,且一直打哈哈拒绝我要见导师的要求,因为他知道我一见导师他就会失去我这个免费劳动力,最后还用如果找导师就无法文章挂名了来要挟;更糟糕的是他让我称的药品是有毒的,他自己曾因称药品进过医院,后来自己做相关实验的时候甚至戴防毒面具,但让我干的时候跟我说戴口罩都没必要。这个研究生后来还跟他同实验室的人宣传免费劳力的好处,导致他同实验室的人也私发广告招生。所以萌新们最好不要看到群里发的招本科生的广告就图方便过去应征,还是自己给感兴趣的导师发邮件比较好。此外,我选择这个纳米催化相关的实验室也有某年飞跃手册的误导:当时的飞跃手册推荐本科生选一个容易发文章的实验室,这样比较利于申请。现在看来这种建议十分离谱。我个人强烈反对本科生选择这种重复劳动为主的实验室,它们有退教育的作用。
一个学期后的大二下,我终于忍不住去找了那个研究生的导师,他给我分配了另一个比较靠谱的研究生作为指导师兄,于是我继续在这个纳米电催化实验室做了一个多学期的实验,谈不上有多少兴趣,但是在发文章的大饼下浑浑噩噩地干了下去。转折点是大三上学期,届时我必修了一门《量子物理》,授课人是我硕士导师,他全程用板书讲解,十分精彩。尤记得前几节课刚讲到波动方程的正则量子化,把物理量变成算符就得到薛定谔方程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到惊艳了(虽然从后来的眼光看,讲量子力学没必要那么快进入坐标表象的薛定谔方程)。那个学期做大物四级实验的队友之一刚好在我硕士导师的实验室,她推荐我去听听组会。接下来的一学期(大三下)疫情爆发,正好去不了之前的实验室了,我发了邮件给硕士导师表示对理论的兴趣,他欣然同意我参与那个学期的线上组会。
大三下学期发生了许多事儿,或许对于我的人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学期一直在家里线上上课,研究生阶段去向如何——出国、保研外校抑或本校,也在不在学校的情况下远程作出了决定。在此之前我本来是倾向于出国读博的,大三上学期已经考完了托福和GRE,加入一个容易发文章的实验室也是为了达成此目的。但是我的想法在这学期开始转变,当时出国对我来说不再是最优选项。我想法转变的最重要原因,是这个学期通过听组会、听我老板全程板书讲解的《统计力学》课程,十分幸运地彻底弄明白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关于组会,一开始我能听懂的报告也不多,但即便如此我也会尽量多问问题,有什么没听明白的,或者有什么想法都会问一问、讨论一下。这种习惯我认为是很有好处的,我现在听学术报告也仍然经常提问。通过不断提问并且即时讨论,我实现了对组会的深度参与,进而大概弄明白了我对这个组的大多数方向(主要是数值模拟)不感兴趣。唯一的例外是一个师兄报告的需要用到很多数学推导的方向。当然他讲的数学细节我一开始其实一头雾水,只是被一个优美的理论结果给吸引了,感谢我的这位师兄优秀的表达能力。这里可以简单提一下那个结果:细胞等小的物理系统中存在随机性,因此物理量是随机变量,存在涨落。过阻尼随机系统(常用于描述生物体系)中,对于均值随着时间单向变化的一大类物理量“流”(比如马达蛋白的位移、化学反应生成物的浓度等),可证明其“精度”小于等于(能量耗散速率)/(2k_B T),换句话说小型生物体想要输出越高的精度,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多,比如如果想让一段时间内输出的相对误差维持在1%内,至少需要消耗20000k_BT的自由能。研究者用大偏差理论等数学方法严格证明了这一结果。当时刚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就觉得很酷,看上去很基本,又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之后,我自然不想再去读那些不感兴趣的方向的博士,毕竟由奢入俭难。而以我几乎为零的理论经历很难申请到相关方向的海外博士。我尝试申请了一个理论方向的校级暑研项目,然而由于疫情的缘故被取消了,本科出国彻底不了了之。其实还有另一段插曲,就是我当时处于网恋之中,网恋对象无法出国读研,于是我大三上学期就没申请暑研,错过了最佳申请时期(虽然当时申请也会申请实验方向的,还是会因为疫情取消)。后来我发现网恋女友的各种信息都是编造的,且我表示谅解一次且线下见面一次之后她仍然不说真话,感情结束后我才尝试申请校级项目。由于疫情的存在,这段插曲对最终结果似乎并没有影响,不过如果没有这个导火索,说不定情况也会变化,蝴蝶效应嘛。
接下我会在楼下更新申请保研外校后最终决定保研本校、以及本校读研、最终又申请海外phd的一些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