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编辑
两辞外校:决定保研后,我首先关注了大连化物所一个研究少体反应动力学的院士,他和同所另一个做交叉分子束实验的院士合作发了许多篇Science/Nature,我发了套辞邮件后对方表示欢迎加入。接着我发现前几届已有3个直系的科大学长学姐加入这位院士的课题组读博,于是我加了他们好友咨询相关信息。其中两位刚加入一年的学长(化物所第一年在科大代培,应该是刚去化物所)推荐我去,已经待了几年的学姐则劝退,表示“科研不是你想的那样,比较枯燥”,具体来说只能做一些神经网络对势能面的拟合工作。正巧我在写一篇进展课的结课论文时调研过这个方向(要求写一个进展课涉及方向的综述),确实感觉这个方向不是很有趣,研究过程不涉及多少新的数学推导。两个学长则说也有需要用到较多数学的方向,感兴趣的话应该可以做。带着犹豫我和硕士导师进行了一次通话,他对这个院士的方向也有一定了解,用来说服我的话是自己组的研究方向类似破案,相对会更有意思。我被他说服了,遂放弃化物所。之后我又参加了北京大学的线上夏令营,由于当年只有面试,擅长面试的我成功拿到优秀营员(要是有笔试,考那些化学我肯定拿不到)。那边做理论计算的导师中看上去还算有意思的有两位,其中一位是郭奖校友。然而这位校友在导师评价网上的风评非常糟糕,结合他实验室的合影里学生全都愁眉苦脸而只有他一个人在笑这一点,果断排除。另一位老师的风评挺好,不过我翻了他最近的文章后发现没什么公式,主要结果都是数值模拟,就又不太想去了。然而,北大的名头在当时的我看来还是有点吸引力的,不出国了去top2听起来也不错?加上父母也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希望我选北大,我又一次陷入纠结。还好这次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做决定,他们让第二天中午前决定是否签协议保证去(虽然后面发现有人签了但没去的,感觉不太好),不签就视为放弃资格。我又一次和硕士老板通话,这次足足通话了一个多小时,他除了再次对我进行说服以外,还和我聊了聊研究生期间的规划。结果自然是我又被彻底说服了一次,正式决定保研本校、本组。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大四上学期重返学校,第一次和导师以及组里的同学们线下见面,感觉是很有爱的一个课题组呢。平时组里经常一起吃饭(我居然在这学期和组里同学一起吃饭时才第一次去了美食广场)、组织团建活动之类的,很快就和大家混熟了。大四上学期我选了不少物理专业的课,希望能补上理论物理相关的基础知识;此外我也初步接触非实验方向的科研,帮师兄的课题作了一些简单的小模拟。现在回想起来,刚进组这段时间仍然是很迷茫的,看到和我同年进组的研究生已经自己重写了不少组里模拟实验相关的gpu程序,我居然有了危机感,并且想要模仿他进行相关的比较复杂的程序训练。由此可见我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想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究其原因是我还没有自己的独立研究课题,处于随波逐流状态。从我现在的视角看来,对研究者而言从零开始提出问题并作为自己的课题十分有必要(当然如果想提出靠谱的问题,需要大量的前沿知识积累,这对当时还没养成每日追踪文献习惯的我是不现实的。提问题的时候应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做,即这个问题如果能做出来是否是好东西),在这种内驱力作用下才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动机。如果是被动完成他人赋予的任务,容易进入一种麻木状态:即使对这个任务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因为有他人给予的动机,仍然会有一定的正反馈(完成了更有经验的人给的任务、可以得到更高级别的研究者的认可),从而感觉还不错。反思我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无论是大二大三时帮实验组的研究生做实验、写综述,还是大四的时候帮师兄跑模拟,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似乎我还做了不少事儿,挺充实的嘛,感觉不差。只有当我独立思考有什么问题可以做的时候,才彻底从这种状态中解放了出来,而这要等到研究生的第一年了。说回大四,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学了一些理论物理专业的高年级课程,当了一次助教,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和师兄讨论较多,虽然仍然没有自己做新的理论工作,但近距离观摩了师兄做理论的过程,复现了毕业设计中需要用到的数学推导。那个学期还去珠海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不过由于是一级学科会议,并没有多少收获。本科的最后一个学期就这样平淡的结束了,我于2021年6月30日离开学校。同年八月我又去长春参加了一次二级学科——统计物理会议,这次会议相比于一级学科会议果然好多了,相关报告有许多感兴趣的。两个月的暑假后,研究生生活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