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曲1980
看到楼主对自己的描述,例如,楼主提到:“我至今仍记得,小学音乐课上播放《明天会更好》,我居然因为它是一首流行歌曲而“厌恶”它的旋律,以至于捂住耳朵抗议”。我和楼主有过类似的情况,不过我认为我的原因是来自”厌恶情感的表达“,我至今还记得在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旅游去了北京,在北京买了一个风筝但是一直没机会放,等回到家,我终于有机会放风筝了,风筝是那种很长的蜈蚣风筝,我跑着让风筝飞了起来,我很开心,但是,但是在那个时刻我居然不敢笑,我害怕我的情感流露让周围的人发现。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刻,长大后回想起只觉得那时的自己无限悲哀。
关于音乐,我小时甚至可以说是中二地厌恶音乐,而现在我对音乐的态度要缓和了很多,我喜欢音乐,并且学习了乐器。另外,很多时候人如果喜欢一首歌的话是会跟着节奏抖起来的,但是我记得我小时候,有时候听到街头喇叭里放的歌,即便我想跟着节拍,我也会刻意抑制这种冲动,有时候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步伐和音乐节拍一致我都会觉得羞耻,生怕让周围的人注意到我喜欢这首歌或对这首歌有过多的感受,就在前几天课堂上一位老师放了一首歌,我发现我的同桌就在跟着抖动,而我却坐那一动不动,即便我有这种冲动)。我觉得原因有两个,1,音乐本身是表达情感的,我害怕让周围的人发现我的情感波澜。2,我很自卑,所以我选择隐藏自己,只要不展示,就不会有问题,例如,生怕别人会想,他居然会喜欢这种东西“。
关于第一个原因,有时候会想究竟是什么让我有这么拧巴的想法,让我活得这么不自由,想来想去找到了背锅侠,无论是叫它儒家还是中华传统文化,亦或者是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的对男性的克制、沉稳的要求,以下是理想国原文:
苏:但是,我们还没有控告诗歌的最大罪状呢。它甚至有一种能腐蚀最优秀人物(很少例外)的力量呢。这是很可怕的。
格:如果它真有这样的力量,确是很可怕的。
苏:请听我说。当我们听荷马或某一悲剧诗人模仿某一英雄受苦,长时间地悲叹或吟唱,捶打自己的胸膛,你知道,这时即使是我们中的最优秀人物也会喜欢它,同情地热切地听着,听入了迷的。我们会称赞一个能用这种手段最有力地打动我们情感的诗人是一个优秀的诗人的。
格:我知道,是这样的。
苏:然而,当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时,你也知道,我们就会反过来,以能忍耐能保持平静而自豪,相信这才是一个男子汉的品行,相信过去在剧场上所称道的那种行为乃是一种妇道人家的行为。
格:是的,我也知道这个。
苏:那么,当我们看着舞台上的那种性格——我们羞于看到自己像那样的,——而称赞时,你认为这种称赞真的正确吗?我们喜欢并称赞这种性格而不厌恶它,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吗?格:说真的,看来没有道理。
苏:特别是假如你这样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话。
格:怎样思考?
苏:你请作如下的思考。舞台演出时诗人是在满足和迎合我们心灵的那个(在我们自己遭到不幸时被强行压抑的,)本性渴望痛哭流涕以求发泄的部分。而我们天性最优秀的那个部分,因未能受到理性甚或习惯应有的教育,放松了对哭诉的监督。理由是:它是在看别人的苦难,而赞美和怜悯别人——一个宣扬自己的美德而又表演出极端苦痛的人——是没什么可耻的。此外,它认为自己得到的这个快乐全然是好事,它是一定不会同意因反对全部的诗歌而让这种快乐一起失去的。因为没有多少人能想到,替别人设身处地的感受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为自己的感受,在那种场合养肥了的怜悯之情,到了我们自己受苦时就不容易被制服了。
由此可见哪怕是西方也对男性有这种压抑要求。一个例子,西装是黑的,而女性的衣服则相较而言鲜艳的多我相信不是没有原因的。另外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展示自己生活状态的朋友圈,我相信大家的身边统计学给出的结论也是女性发的朋友圈更多,而男性的频率相较而言就要少的可怜了。另外,女性对展示自己是不抗拒的,而很多柯南甚至以没有自己的好看的照片为荣,当然,也可能确实是脱离了低级趣味。QQ空间柯南倒是挺会发的,不过很多时候是发一些发疯言论对自己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感情隔靴搔痒或者让自己的表达看起来像个玩笑——说到底还是不敢表达自己。
在压抑情感的表达方面,中国相较于西方,在这方面的要求的强度可能更甚?在抗拒表达情感这方面,我受到的毒害够深,也不知道究竟是他妈的什么玩意的潜移默化,能让那么幼小的我就能拥有这种内敛的思想。有时候很羡慕艺术生或者体育生的一点就是,他们似乎在这方面受到的毒害要更少,他们在这方面更自由,他们更阳光。
不过最近有在做出许多尝试缓慢的改变自己,我也想知道活得自由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