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昌黎一中
现在啊,如果你是问我后不后悔来科大,我是不后悔的。倒不是说我的大学生活无忧无虑,相反,我有过很多痛苦和迷茫的时刻。我多次怀疑多物理研究适不适合我,也时不时感到孤独。这固然有和父母长期不和所带来的自卑,自己比较随意不主动的社交风格,以及想要了解自己的专业却学不得要领的原因,但也肯定和我所处的环境,也就是物理学院的氛围有关。
一方面,我觉得有的课设计可能的不太好,导致要讲的内容太多,又缺少必要的阐述和评论。学完之后我感觉了解了不少,实际上学过的东西只是在我脑子里跑了一遍火车。这让我虽然有兴趣了解一些话题,但学的很痛苦。更不用提在大学前两年,作为成绩中等的学生,听过几次卖弱之后更觉得自卑,我有种在成绩好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的感觉,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害怕和对方讨论题目(别学我啊)。
另一方面,我感觉周围很多人除了学术主要只对动漫和游戏感兴趣。很不幸,我不怎么看动漫,游戏玩的也少(当然现在玩的多了),以至于我觉得和很多人没什么共同语言。对于我经常见的同学,我也试图了解过他们感兴趣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或者退一步,为什么对动漫啦游戏啦感兴趣,不过我感觉大多数人都觉得“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或者懒得和我解释。不过这一点我做的也不好,我自从有了在大学里格格不入的感觉之后,也就默认没人对我自己的爱好感兴趣了,所以也很少表达自己,因此错过了一些聊得来的朋友。多亏了我还算对学术感兴趣,不至于和周围完全脱节。。。
吐槽了这么多,这里有个“但是”。但是,在大学里我还是有足够的机会去尝试新事物。由于社交不顺,闲暇时光我经常会去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虽然有人批评科大缺乏人文气息,课外活动单调,我在了解了其他大学,比如武大和复旦之后,也不得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科大的活动丰富程度对我来说却是足够的。我去科技活动周做过志愿者,给系里的公众号写过科普,跟着科考协会拉过练,看过话剧社的演出。我对这些大多是三分钟热度,并没有长久地做下去,但也给我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很多珍贵的瞬间。我也有坚持下来的爱好,大学四年我去了合唱团和爱乐协会的每一场音乐会,听到了不同风格,时期,国家的曲目,这让之前只听中文流行歌的我觉得打开了新世界。
专业上,即便对课程有这样那样的不满,甚至我上课还经常睡着。。但不得不说在科大上的这些课让我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概貌,也在实验室实习的时候大概了解了科研是个啥东西(当然做的怎么样是另一回事哈)。而且由于大学四年对于“我到底适不适合科研”想的比较多,在之后研究生时期就多了一份不顺利的时候坚持下去的勇气。我最喜欢的专业课是王挺贵老师的天体物理前沿系列讲座,课上王老师会叫系里的其他老师来介绍他们的课题,这让我第一次了解了这个领域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我非常感兴趣,也让我有了进一步探索这个学科的欲望。王老师也是对天文的各个领域均有涉猎,在每次讲座后都有一些画龙点睛的评论,物理图像简洁而直重要害,颇有大学者的风范。专业之外我最喜欢的课是沈显生老师的基础生态学。物理系的毕业要求里要修一门生物课,我一直留到大三才上,问了我周围的同学,觉得那几门生院给外院开的课都不对我胃口,遂选了这门课。我已经不记得大多数的讲课内容,但记得沈老师也是对自己的学科融会贯通的学者,对于不同的生态系统,总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精辟的分析,但语言风格又晓畅自然,让我这个外行都能略懂一二,我不禁大受震撼。我还记得他指着他的家乡金寨一片草地相隔十年的照片,然后给我们分析为什么草地会有照片中的变化,让同样出生于小镇且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的我深有共鸣,且由衷佩服。
另外,由于平常朋友比较少,我就觉得聊的来的人和自己欣赏的人格外珍贵。在大学的后两年,可能我更放的开了吧,我也最终有了三两玩得来,也聊的来的朋友,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散落在世界各地,也不是经常联系,但友谊长存。
至于我的现状,在不久前经历了突然的大起大落之后,我要被迫离开我心爱的专业,转行了。我之前一心科研,对就业市场不甚了解,再加上疫情期间我在国外读研,更是对这两年就业市场的变化一无所知,但我知道的是,就我之前为数不多的的经验应该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新时代了。说实在的,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这么迷茫过,可能也是为什么我还愿意在毕业后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回顾我的大学生活。事发突然,我现在也不好说我是否后悔当初选择这个专业,但我知道我是真的对它有热情。
写了太多无关的事情,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