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最后一节马原课上碰到了学长,我也来发表一下本人的拙见。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这栋楼再多点深度的讨论。
驳《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1 引入
中科大知名论坛南七茶馆中有这样一篇贴文,名字叫《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貌似是一位20级的化院学长写的(原谅本人不知道这位学长的姓名)。这篇贴文中主要对“中国”与“大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与“科技”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一些分析。本人认为,这篇文章提及的中科大的一些矛盾确实存在,但作者将这些矛盾放的有些过大。故本人作此文来反驳其中我认为不太合理的观点与论述。
2 驳所谓“中国”与“大学“间的矛盾
文章开头分别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三个词语。分析道:“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两个词本质上是西学里面的概念,却又在中科大与其他国内高校中与“中国”一词产生了联系。而后将中科大中存在的矛盾归约到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这个说法没有什么问题,有大问题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文字:
“中科大为学生赋予了这样一种意义:红专并进,科教报国;学成文武艺,报得十三亿人民……那么它是怎样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呢?是通过‘卷’。”
本人认为“卷”这一说法有诸多逻辑与事实错误。诚然“内卷”这一词近几年非常火,在科大内部流传度也很高,也有人说科大“很卷”什么的。但是把“卷”强行地解释为“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手段”,本人认为这不妥当,又或者说,这并非“中国”与“大学”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一来,“中国”与“卷”之间是否有本质联系要打一个问号。近来看,同为东亚国家的日韩有着“四当五落”的传说;往更远处看,北美的藤校亦并非可以随意考上。这种现象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对考试成绩过分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源自于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将“卷”单一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思想并不妥当。并且,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地妨碍了现代教育,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因此,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僵化地对立起来。
二来,所谓“卷”对多数人是否有很大作用与影响也是个未知数。就那我个人而言,或许因为我有幸逃掉了高考,在科大这一年半,我对绩点真没多大所谓,尤其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有人和我抱怨政治课给分差,我就和他们说:“政治课觉得有趣就去听呗,觉得无趣给老师个面子期末考认真抄也有个3.0、3.3。政治课对出国没任何影响,如果你是因为政治课保研没成功,那恕我直言,你确实没这实力保研。”周围人大多对政治课以及不感兴趣的数理课也都是这个态度。这或许有点身边统计学了,但是我个人相信科大并没有那么多魔怔人,GPA在科大从来都不是神。所谓“GPA节”、“唯GPA论”更多是大家的调侃。更进一步,学习在科大也从来都不是神,如颜老师上课提到的做游戏的,我也认识一个。我还认识很多在社团、在实习干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学长与学妹。
最后,现代教育并非只有单一的西方或东方模式,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吸收、融合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在逐渐融合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平衡知识获取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响应。
综上所述,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国”与“大学”间通过“卷”这一载体带来的矛盾并不能站住脚。
驳所谓“中国”与“科学技术“间的矛盾
下文中作者又提到了“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思辨的贬低,以及科学家精神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对立。然而,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偏颇,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首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贬低,但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对“言”持有贬义。传统文化中的“不言之教”或讲究默契、内化的教导,并不等同于对言语表达的排斥。相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其实包含了大量言论和思辨,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而非完全排斥言语表达。因此作者接下来提出的,科学家精神与中国传统的“行胜于言”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服众。
再来,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对立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科学成就,但在近代的一些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西方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而是需要更深入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议题。
下面作者又提到了中国对于科学家的宣传方式有些畸形了,这个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比起所谓卡脖子、赶超,最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不能忘记了科学的神圣与根本,“在科学与真理面前保持虔诚与热忱”。
4 总结与讨论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并反驳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一文中本人认为不合理的观点与论述。但本文还有不少缺陷,例如作为一篇驳论文,这篇文章几乎只破不立,本质上是个人的自嗨(笑)。同时笔者在反驳这篇文章时也并未关注其题材——这是一篇演讲稿,或许学长在分享的时候对着的真的是一些迷茫的新生,又或者被“卷”所裹挟着的空心人。如果是这样,那本人认为这份讲稿还是合适的。但说到底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很自我的产物,以我观物罢了。
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