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真好。个人也感觉中国的教育更偏向于工具化的培养,并不个人主义,不过这也可能和中国大学的公有性质相关?
个人在学习时也致力于像楼主所说的那样为知识寻求意义,极力避免填鸭式的学习。不过平时观察发现,大多数人似乎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比”而学习,并不关注学习本身的意义,也许这本身就需要一场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对人的观念进行一次革命。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 已编辑
moonlight
没错。
欧洲民族的近代化历程有三驾马车:大航海运动、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然后这三者汇集一处:启蒙运动。自 1453 年乌尔班大炮轰开狄奥多西之墙以来(精罗落泪),西方国家历经 400 年的挣扎爬上了世界巅峰。从君权神授(黑暗中世纪)到因信称义(路德)再到天赋人权(卢梭),列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比而言,自 1840 年西方列强用来复枪与加农炮轰开带清的国门以来,我们基本上处于战火与动乱之中。1949 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了,又再次陷入了十年的动荡。
- 已编辑
最近楼主在QQ空间中锐评化院即将推行的一次教改而被喷了,自此深刻认识到网络空间的断章取义属性以及对负面思潮的恐怖放大能力,对互联网的冰冷、肤浅深表遗憾。
互联-网,inter-net,信息的传播已接近光速,人际的疏离却超越光年。当消除误解的手段不再是沟通、澄清事实的方式不再是交流,那么光缆只会承载不屑废话的傲慢、数据只会传来永不停息的偏执。
一个概念:工具理性。资源一旦有限、领地一旦划分,就鲜见道理本身、鲜见从整体、人格、灵魂角度的考虑。并且在被他们用工具理性暴打的同时,我甚至无法再用价值理性予以还击,因为工具理性所制造的逻辑闭环使得一旦谈论逻辑,就会掉进逻辑的池沼里不能动弹分毫。如果这样的考虑不再是主流思潮,如果价值理性已经在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那么人类也就在个体性、封闭性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非常感谢茶馆的维护者与参与讨论的同学们,各位在评论中所展现的理解之意愿、行动,以及明知表达会招致误解却仍然选择敲字回应的勇敢,使得茶馆这方堪称互联网最后的净土。
我来考古评一评:
楼主一开始的那个演讲感觉明显受到了那些参考文献的影响,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些没有所谓“目的”而茫然度过大学生活的经历之后,感觉如今大学生愈发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确实很好,但是,让一个人在20左右的年纪就确定下自己一生的作为,这是否有些苛责?或者说,那些所谓没有“目的”的大学生们,并不是缺乏找到目标的手段,而是在新进入一个环境之后不知道怎么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利用资源以达成探索或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为为例,我的高中和中科大相差还蛮大的,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是事先读了《上交大生存手册》《金榜题名之后》这类书籍和一些帖子,我仍然会因为惯性而保持自己高中的一些观念与习惯(可能现在还有),或者说,我并不知道如何在这样一个新环境中找到那个迷宫的出口。
至于后面关于追求的讨论,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 已编辑
很不幸,同学对这篇讲演录的评论
为理想远航 楼主一开始的那个演讲感觉明显受到了那些参考文献的影响,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些没有所谓“目的”而茫然度过大学生活的经历之后,感觉如今大学生愈发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确实很好,但是,让一个人在20左右的年纪就确定下自己一生的作为,这是否有些苛责?或者说,那些所谓没有“目的”的大学生们,并不是缺乏找到目标的手段,而是在新进入一个环境之后不知道怎么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利用资源以达成探索或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第一个逗号之前的部分是符合实际的,毕竟谁能既写文章又不受参考资料的影响呢。不过,但凡给予原文中转折性的这句话以短暂的一瞥,都不会得出那个逗号后面的理解:
Friedrich-Linwei 讲到这里,或许同学们就会对我的这个报告产生一个预期,你们仿佛已经知道了我下一句话就想说什么,什么“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好像那就是一个新的价值、新的意义,然后听完我们的讲演之后再次雄心百倍地投入到漫长的痛苦之中。
多读书,多思考。参考资料列了13项,没有链接的才是真正重要的。
Friedrich-Linwei
我又回去看了一遍后面的部分,确实如此,是我过于看重前面的部分而让重心偏掉了。
可能lz是在表达对目前这种国内教育氛围的批判?应该去怀着一种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虔诚去度过大学生活?
先让我把这帖下其他评论看完再来看看好了
Friedrich-Linwei 顺便提醒lz注意作息
- 已编辑
我就直说吧,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为 自由意志 作注,并且在料想到同学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为真理而真理”之后开了这个帖子来说明另一半。
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由立法。自由意志对自我的建构可以是科学知识的强烈虔诚,也可以是想要的任何东西(因为这里先是“大学”,然后才是“科学技术大学”),但有一点: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命的“活着”,而是自由意志的无-限体现——对自我的不断突破,这种突破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这才是“自我建构”。
我给出的也只是我的答案,并且真理与自由,二者不可偏废。
有幸在最后一节马原课上碰到了学长,我也来发表一下本人的拙见。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这栋楼再多点深度的讨论。
驳《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1 引入
中科大知名论坛南七茶馆中有这样一篇贴文,名字叫《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貌似是一位20级的化院学长写的(原谅本人不知道这位学长的姓名)。这篇贴文中主要对“中国”与“大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与“科技”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一些分析。本人认为,这篇文章提及的中科大的一些矛盾确实存在,但作者将这些矛盾放的有些过大。故本人作此文来反驳其中我认为不太合理的观点与论述。
2 驳所谓“中国”与“大学“间的矛盾
文章开头分别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三个词语。分析道:“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两个词本质上是西学里面的概念,却又在中科大与其他国内高校中与“中国”一词产生了联系。而后将中科大中存在的矛盾归约到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这个说法没有什么问题,有大问题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文字:
“中科大为学生赋予了这样一种意义:红专并进,科教报国;学成文武艺,报得十三亿人民……那么它是怎样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呢?是通过‘卷’。”
本人认为“卷”这一说法有诸多逻辑与事实错误。诚然“内卷”这一词近几年非常火,在科大内部流传度也很高,也有人说科大“很卷”什么的。但是把“卷”强行地解释为“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手段”,本人认为这不妥当,又或者说,这并非“中国”与“大学”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一来,“中国”与“卷”之间是否有本质联系要打一个问号。近来看,同为东亚国家的日韩有着“四当五落”的传说;往更远处看,北美的藤校亦并非可以随意考上。这种现象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对考试成绩过分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源自于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将“卷”单一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思想并不妥当。并且,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地妨碍了现代教育,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因此,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僵化地对立起来。
二来,所谓“卷”对多数人是否有很大作用与影响也是个未知数。就那我个人而言,或许因为我有幸逃掉了高考,在科大这一年半,我对绩点真没多大所谓,尤其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有人和我抱怨政治课给分差,我就和他们说:“政治课觉得有趣就去听呗,觉得无趣给老师个面子期末考认真抄也有个3.0、3.3。政治课对出国没任何影响,如果你是因为政治课保研没成功,那恕我直言,你确实没这实力保研。”周围人大多对政治课以及不感兴趣的数理课也都是这个态度。这或许有点身边统计学了,但是我个人相信科大并没有那么多魔怔人,GPA在科大从来都不是神。所谓“GPA节”、“唯GPA论”更多是大家的调侃。更进一步,学习在科大也从来都不是神,如颜老师上课提到的做游戏的,我也认识一个。我还认识很多在社团、在实习干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学长与学妹。
最后,现代教育并非只有单一的西方或东方模式,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吸收、融合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在逐渐融合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平衡知识获取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响应。
综上所述,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国”与“大学”间通过“卷”这一载体带来的矛盾并不能站住脚。
驳所谓“中国”与“科学技术“间的矛盾
下文中作者又提到了“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思辨的贬低,以及科学家精神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对立。然而,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偏颇,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首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贬低,但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对“言”持有贬义。传统文化中的“不言之教”或讲究默契、内化的教导,并不等同于对言语表达的排斥。相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其实包含了大量言论和思辨,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而非完全排斥言语表达。因此作者接下来提出的,科学家精神与中国传统的“行胜于言”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服众。
再来,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对立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科学成就,但在近代的一些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西方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而是需要更深入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议题。
下面作者又提到了中国对于科学家的宣传方式有些畸形了,这个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比起所谓卡脖子、赶超,最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不能忘记了科学的神圣与根本,“在科学与真理面前保持虔诚与热忱”。
4 总结与讨论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并反驳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一文中本人认为不合理的观点与论述。但本文还有不少缺陷,例如作为一篇驳论文,这篇文章几乎只破不立,本质上是个人的自嗨(笑)。同时笔者在反驳这篇文章时也并未关注其题材——这是一篇演讲稿,或许学长在分享的时候对着的真的是一些迷茫的新生,又或者被“卷”所裹挟着的空心人。如果是这样,那本人认为这份讲稿还是合适的。但说到底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很自我的产物,以我观物罢了。
草草。
橙七 不是,你是不是回复错了
- 已编辑
没想到包校长竟亲自下场,在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中对我校名称内涵之讨论与前文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针锋相对,我很难相信这是巧合。当然,能让一校之校长作为对手,我荣幸之至,不敢怠慢。所以,下面我将对 《不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荣光,奋力书写强国有我、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校长包信和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做出回应。
- 已编辑
Friedrich-Linwei 所以说,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这两个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应有了自己的回答了。
发展出科学是偶然现象,发展不出科学才是常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诞生自然科学。硬要从结果论出发分析原因,难免陷入辉格史观叙事。原因无他,人类社会过于复杂,你想从果推因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轻易找出多个看上去靠谱的解释。在我看来,人类科学的发展动力学只能用随机过程描述(未知信息太多),我们能观测到的历史(动力学轨迹)只不过是一条随机的轨迹(随机过程的一次realization)。想要从单条realization去推断其成因(该随机过程概率分布对应的动力学),无异于痴人说梦。即使你只想推断矩的信息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历史这条轨线显然远远不够长,不满足遍历性,没法从中得出系综平均的信息。你如果把历史从头来一次,稍微给点扰动恐怕就是不同的结果。
the tyranny of merit这本书的主题和上面的讨论也是类似的。成功者总是把成功归结为他们的能力以及超越常人的努力(其实未必如此),却忽略了运气的作用。为什么英国发展出自然科学,中国没有?和运气关系不小的。再往前追溯,科学的源头只有古希腊而已,四大文明古国都没发展出科学。这能说不是偶然,不是运气么?科学就是玩儿出来的,像古希腊那样的完美开局,造就很多有钱有闲的人,才更容易弄出科学。历史只有一次,没法做重复试验。除非你能做重复试验,才可以排除运气的作用。
Friedrich-Linwei 但是那么多发展科学的理由,就没有一条:
个人研究科学的动机和国家的宣传不是一回事儿吧。个人研究科学的当然多是出于纯粹的兴趣和好奇心,国家怎么宣传并不会改变这一点。另外,我不觉得这种动机就有多高尚,它只是一种私欲罢了。费曼等物理学家也持这个观点,很多科学家是很自私的,拿纳税人的钱来玩儿。
Friedrich-Linwei 啊?竟然有这等事。有无课代表简要概括一下包校如何与你针锋相对?(太长不想看了)
Friedrich-Linwei 可能科黑太多,新生报考之前参考知乎了,学校也就知道了🤣🤣🤣
- 已编辑
的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个神圣而又光辉的名字。包校长在文中谈到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概念的理解时,认为应当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拆解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与前文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又有所区别。尤其是在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个概念的关系时,包校长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误以为在一个组合中,越靠前的概念越重要,靠后的概念则重要性次之,而忽略了概念之间的修饰,以及这样的修饰所导致的逻辑联系。我将在下文中具体阐述。
无论是中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是英文“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核心名词永远是“大学”,“University”。这意味着在这个组合中,大学应当是最主要的,其他所有概念都是限定它、为它服务。所以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先必须理解什么是“大学”。
这里的“大学”,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显然不能和儒家经典对“大学之道”的规定相提并论,因为这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种道德修养,英文也将此处的“大学”翻译为“The Great Learning”,而不是“University”。中国古代并没有一个与现代大学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它的内涵必须回到西方去寻找。
University,这个单词由 Universe 衍生而来,寓意包罗宇宙万象。这个独特的机构脱胎于中世纪的教会学校,最初是教师、学者和学生的新型联合体。而它在当时主要教授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博雅教育,这些知识在当时被认为是关于宇宙的知识,是最高等级的知识,所以来到University的学生、学者是来求知,特别是 求真 的。而在这种联合体中,学者们享受着“求”索真理、满足好奇心的 乐趣,这样的乐趣来源于大学背后的 自由精神 ,正是这种自由探索、从各方面充实自己的无拘无束让这种联合体最后演变为现代大学——康德在《学部冲突》一书中表明:“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去探求这种知识并不是因为它有用,而是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是我的自由意志为自身划定的道路。
但包校长的讲话却认为大学的功能是让同学们全面发展,在文艺、体育、劳动等方面都有建树,我可以理解为对同学们身心健康的关心,但终究不是大学的内涵,而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具备的共同标准。这套标准从小学中学就一直延续下来,在大学里难道还需要在开学典礼上继续独开一段进行强调吗?而科大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包括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的落后、强制信智学部学习量子物理的不讲道理、教务处在期末考试前关闭在线课程访问许可的丑事、自由转专业政策在2024年沦为的一纸空谈,等等,难道促进了同学们对自己自由选择的种类各异之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吗?
在一个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却毫不提及其学术自由的终极追求、顾左右而言他;在一个大学的建设结果中,飞跃比例直线暴跌、清北华五吊打就业,科大校长为何不惊慌?
再来讲“科学技术”。作为一个专注于科学技术的大学,在科大校园里,从来不乏科学家的塑像。但这些科学家大多都和国家的项目有关,我找不到任何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数学却没有高斯和莱布尼茨,物理却没有牛顿和爱因斯坦,化学却没有拉瓦锡和居里夫人,地空却没有第谷和伽利略,生物却没有列文虎克和巴甫洛夫。眼界只在中国科学家范围内,又该如何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
科学的进程是理性精神的体现,是“反思”“质疑”“研究”“表述”的往复循环。但从包校长的发言中我只能读出潘老师勤奋钻研、攻关创新的苦干精神,仿佛做科学可以通过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做出来——干就完了。不得不说这样的工作我是不做的,并且我想没有人会愿意做这种工作,无论和科学相不相关。潘老师显然也不是靠着苦干精神做到的今天的成就。
在开学典礼上做这样的讲话,只会将台下的同学们推向“科研民工”的方向:告诉他们应当怎样使用机器,而不是“科学家”:设计、制造、改进机器的那群人。因为这样的表达并不具备科学精神,更不要说“量子领域实现了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似乎做科学是谁交给潘老师的任务。
那么包校长发言的结构已经非常明白了,那就是将“中国”这个概念置于“科学技术大学”之上:做科学是为了国家需要,搞技术是为了国家需要,办大学是为了国家需要——这也是中科大一贯的宣传口径。不过在 国家 科技已经基本有所发展之后,仍然囿于过去,还在讲述那些辉煌的往事,又如何发展 世界 一流的 科学技术 ?连办个大学都要内卷,又怎能避免大学里的学生不去内卷?但大学明明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但这个学校却逼迫着所有人进行内卷,又如何办好 世界 一流的 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此神圣而光辉的名字,却年复一年讲着空话套话开倒车,落得个既不科学,也不技术,更非大学的境地。还是改叫“中国量子物理技校”更名副其实一些。
[1].社会学家渠敬东:很多人接受了教育,反而增加了痛苦,群学书院,2021.
[2].Alan Garber, Welcome, Class of 2028. Don’t get too comfortable. September 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