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聊
  •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ayanami_rei
感谢如此长的一贴,看得出来这篇回复是做了很多很多调研之后形成的。

ayanami_rei 如果你认同我到这一步的分析

我赞同这里对“内卷”一词的定义或者描述,我也说“GPA 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意义”。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太清楚这个 GPA 所包含的意义了,它太具象了(保研名额、工作条件、薪资水平),以至于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追问:得到这些之后呢?

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拿到好文凭,拿到好文凭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赚更多钱,赚更多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生活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这个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然后我们死后又让自己的后代继续这无限的循环。

而这篇演讲稿所反思与批判的,就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追求导致的、人们精神境界还在马斯洛“基本生存需求”上兜兜转转,“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状。

ayanami_rei “误入歧途”般的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倾扎”来实现的,并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社会理想”。

所以这第二个反驳,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说那些经典书籍里白纸黑字写着的不好,而是说它有漏洞。即是说,纸上写着的我们要“仁义礼智信”,但治国平天下这个最终的目标落到现实中,它实际的实现方式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

至于大家都挺推崇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我在 Friedrich-Linwei 中则指出了它作为平均规则的根本缺陷。并且,我们不应一味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我们的生产关系是否也有与其相适应的变化。

ayanami_rei 即第三个反驳之处:楼主片面地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

至于这第三个反驳,我则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与我想表达的主题相比显得无关紧要了(你也提到有点诡辩了对吧),因为我在写稿子的时候觉得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并不会对文章主线有什么影响:

Friedrich-Linwei “技术”二字,和科学一样,代表一种被说出来的、被系统化的“知”。

可见,科学和技术,我只是把它们还原为了逻各斯精神而已。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这两个其实都是非常著名的:前者叫“李约瑟难题”,后者叫“钱学森之问”。

不过这里将科学与技术分开谈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角度。

ayanami_rei 最后,借用楼主文中的一句话来论证我的一个观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有“平天下”之济世情怀,如若“国不治”,安能得“天下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 Friedrich-Linwei 里做了一定的论述,在这里我想复读一下:你的文治武功和我研究的小花小草相比,哪个更永恒呢? 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

ayanami_rei 恍惚间将楼主当成了一种“帝国主义的假想敌”

我觉得这也没什么,这里是茶馆,我们都是茶客,那么又有什么是不能拿到茶几上来说的呢?我们欢迎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雄辩的,可以是平直的;可以是高深的,也可是抖机灵的(没准抖机灵得到的赞还更多)。

至于是否有必要将情绪从议论中去除,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个人的一种特点。虽然理性给了我们很多成就,但我们不能过分抬高理性的价值——因为人之为人的光辉之处,是非理性的。

ayanami_rei 加上今天身体有些发热

以及:祝身体健康

    这么点事是怎么讨论出这么多条的……
    人要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你觉得大部分人已经吃喝住穿了,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做到能保证一辈子的吃喝住穿。你觉得他们的马斯洛需求实现到第x层了,我觉得还不充分。你因此觉得他们不追求月亮是因为文化教育风气,我觉得他们追求六便士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最后变成扯皮。
    李约瑟的回答已经有很多了,不妨学而后思。至于钱学森之问,钱本人95年就有了一个回答:“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不知道是否符合各位的心意。
    至于gpa,如果目标仅仅是保研本校,那确实没什么好卷的(3.7万岁)。但如果有别的追求,卷gpa也无可厚非。
    还是希望这里的讨论多一些物质世界具体的分析,少一些大而化之的一刀切。

    Friedrich-Linwei 非常精彩的文章,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在享受着行云流水的逻辑的同时自发地引起精神层面的共鸣。
    楼主文章里面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从社会规训到国民性的分析,再到对于真理本身的信仰与追求,都非常精彩,不再多说。
    我可以提一个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有意思的话题,试问能够“理解”楼主这篇演讲的大部分内容的人本身数量足够多吗?如果答案为否,如何破解剩下的人“无法自知”的认识困境?
    对于这个话题的答案,我至今没有很确切的结果。事实上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在“布道”这方面思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也是我对妮可人文教育短时间内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主要原因。

      Fevseau
      我是不是在评课社区见过你\doge。

      能不能理解我不知道,但肯定有许多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但读者如果能够读完,并有所思有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难言文章或者演讲能够达到“思想的闪电”的力度与影响,但至少能击穿一些东西吧。

      对于怎样“布道”,我觉得我还是有一点这方面的经验的。我们要反对结构性的一些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作为个体没有足够的能力,所以也要利用这个坏结构提供的平台,来达到“布道”的目的。例如这篇讲演的听众就是考完期中考试没多久的大一同学(我们每年都会让学长学姐到大一班级里做学习分享会)。但是这种学习分享会,除了让他们“再次雄心百倍地投入漫长的痛苦之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老师真的关心学生们究竟在想什么、究竟需要什么方面的指引吗?这样的指引又是否是“怎样适应大学生活”能够概括的呢?

      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讲一些参考书籍呀、考试技巧呀、资料查询方式呀、哪个老师给分好呀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当时听完学长学姐们的分享时,感觉他们什么都讲了,但是什么都没讲。

      所以在分享会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存在的矛盾:听众需要的是一个形而上的导引,但说话者却由于老师在场或者表达水平还不够等等因素只能讲一些所谓的“干货”——把货榨干的过程中,挤掉的不仅是“水分”,还有“营养”。

      所以,给学弟学妹们讲这些,我觉得是更能成功的。

      但是表达水平又该怎样培养呢,我觉得因人而异吧。我个人有点喜欢自言自语,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就开始放飞自我,走在路上也念念有词的那种。有时也会对着镜子天马行空地讲各种东西(主要是数学物理和哲学)。此外,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好朋友,给他讲一些你的想法观点,并对他可能提出的疑问进行一定的回答或者反驳(总之我觉得可以从熟悉的理科问题开始,比如本文就是从力学中的柯尼希定理引出的)。我上次去南京找同学玩,就坐在他们学校的湖边和他谈论了两个半小时的马哲(上出一节课了)。

      当然了,得发自内心地享受这个过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Friedrich-Linwei 说句实话还是有点羡慕你能有这种热情的,感觉自己越多活几年,现实就越让我倾向于犬儒和偷懒而放弃思考。你的文字也算是鞭策了我一下,共勉。

          楼主对于“中国” “科学技术” “大学”的分析确实精彩,我非常赞同楼主所引用的

          “中西文化冲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冲突,一切冲突都要归结到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西观念的冲突乃至中西文化心理的冲突。不光是国际上的冲突,而且是我们国内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最主要、最关键的冲突都与这个有关。”

          简而言之,中西文化的冲突导致了我们的价值观的割裂,追求真理与追求成功学中成功的矛盾。我想说的是“内卷这个词究竟该如何界定???”我觉得目前这个词的词义被严重下放,正如楼主所言,许多时候与努力混为一谈。(例如:晚上学到11点的样子就会被某些同学叫做“卷王”)这是十分不正确的。我认为在科大校内,我所接触到的同学中,我都很少见到过真正可以被称为是在卷的人。
          换而言之,无论是GPA追逐者,慢生活的时光感受者,追求真理的沉浸者,都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错的是既要···又要···,是人的无止尽的欲望。

            Fevseau
            但其实思考是件快乐的东西啊,我觉得只要我有钱有闲了,我就一定会不再工作,开始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
            现在有时候没时间思考,只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太沉重罢了。

            17 天 后
            2 个月 后

            说得真好。个人也感觉中国的教育更偏向于工具化的培养,并不个人主义,不过这也可能和中国大学的公有性质相关?
            个人在学习时也致力于像楼主所说的那样为知识寻求意义,极力避免填鸭式的学习。不过平时观察发现,大多数人似乎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或者为了“比”而学习,并不关注学习本身的意义,也许这本身就需要一场类似“文艺复兴”的运动对人的观念进行一次革命。

              moonlight
              没错。

              欧洲民族的近代化历程有三驾马车:大航海运动、宗教改革以及文艺复兴,然后这三者汇集一处:启蒙运动。自 1453 年乌尔班大炮轰开狄奥多西之墙以来(精罗落泪),西方国家历经 400 年的挣扎爬上了世界巅峰。从君权神授(黑暗中世纪)到因信称义(路德)再到天赋人权(卢梭),列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比而言,自 1840 年西方列强用来复枪与加农炮轰开带清的国门以来,我们基本上处于战火与动乱之中。1949 年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了,又再次陷入了十年的动荡。

              1 个月 后

              最近楼主在QQ空间中锐评化院即将推行的一次教改而被喷了,自此深刻认识到网络空间的断章取义属性以及对负面思潮的恐怖放大能力,对互联网的冰冷、肤浅深表遗憾。

              互联-网,inter-net,信息的传播已接近光速,人际的疏离却超越光年。当消除误解的手段不再是沟通、澄清事实的方式不再是交流,那么光缆只会承载不屑废话的傲慢、数据只会传来永不停息的偏执。

              一个概念:工具理性。资源一旦有限、领地一旦划分,就鲜见道理本身、鲜见从整体、人格、灵魂角度的考虑。并且在被他们用工具理性暴打的同时,我甚至无法再用价值理性予以还击,因为工具理性所制造的逻辑闭环使得一旦谈论逻辑,就会掉进逻辑的池沼里不能动弹分毫。如果这样的考虑不再是主流思潮,如果价值理性已经在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那么人类也就在个体性、封闭性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非常感谢茶馆的维护者与参与讨论的同学们,各位在评论中所展现的理解之意愿、行动,以及明知表达会招致误解却仍然选择敲字回应的勇敢,使得茶馆这方堪称互联网最后的净土。

              4 个月 后

              我来考古评一评:
              楼主一开始的那个演讲感觉明显受到了那些参考文献的影响,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些没有所谓“目的”而茫然度过大学生活的经历之后,感觉如今大学生愈发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确实很好,但是,让一个人在20左右的年纪就确定下自己一生的作为,这是否有些苛责?或者说,那些所谓没有“目的”的大学生们,并不是缺乏找到目标的手段,而是在新进入一个环境之后不知道怎么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利用资源以达成探索或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为为例,我的高中和中科大相差还蛮大的,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是事先读了《上交大生存手册》《金榜题名之后》这类书籍和一些帖子,我仍然会因为惯性而保持自己高中的一些观念与习惯(可能现在还有),或者说,我并不知道如何在这样一个新环境中找到那个迷宫的出口。

              至于后面关于追求的讨论,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很不幸,同学对这篇讲演录的评论

                为理想远航 楼主一开始的那个演讲感觉明显受到了那些参考文献的影响,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些没有所谓“目的”而茫然度过大学生活的经历之后,感觉如今大学生愈发需要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我觉得这个确实很好,但是,让一个人在20左右的年纪就确定下自己一生的作为,这是否有些苛责?或者说,那些所谓没有“目的”的大学生们,并不是缺乏找到目标的手段,而是在新进入一个环境之后不知道怎么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利用资源以达成探索或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第一个逗号之前的部分是符合实际的,毕竟谁能既写文章又不受参考资料的影响呢。不过,但凡给予原文中转折性的这句话以短暂的一瞥,都不会得出那个逗号后面的理解:

                Friedrich-Linwei 讲到这里,或许同学们就会对我的这个报告产生一个预期,你们仿佛已经知道了我下一句话就想说什么,什么“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等等。好像那就是一个新的价值、新的意义,然后听完我们的讲演之后再次雄心百倍地投入到漫长的痛苦之中。

                多读书,多思考。参考资料列了13项,没有链接的才是真正重要的。

                  Friedrich-Linwei
                  我又回去看了一遍后面的部分,确实如此,是我过于看重前面的部分而让重心偏掉了。
                  可能lz是在表达对目前这种国内教育氛围的批判?应该去怀着一种对科学知识的强烈虔诚去度过大学生活?
                  先让我把这帖下其他评论看完再来看看好了

                  我就直说吧,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为 自由意志 作注,并且在料想到同学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为真理而真理”之后开了这个帖子来说明另一半。

                  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由立法。自由意志对自我的建构可以是科学知识的强烈虔诚,也可以是想要的任何东西(因为这里先是“大学”,然后才是“科学技术大学”),但有一点: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生命的“活着”,而是自由意志的无-限体现——对自我的不断突破,这种突破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这才是“自我建构”。

                  ——凯某某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颜惠箭)的评价

                  我给出的也只是我的答案,并且真理与自由,二者不可偏废。

                  2 个月 后

                  有幸在最后一节马原课上碰到了学长,我也来发表一下本人的拙见。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这栋楼再多点深度的讨论。

                  驳《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1 引入

                  中科大知名论坛南七茶馆中有这样一篇贴文,名字叫《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貌似是一位20级的化院学长写的(原谅本人不知道这位学长的姓名)。这篇贴文中主要对“中国”与“大学”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与“科技”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一些分析。本人认为,这篇文章提及的中科大的一些矛盾确实存在,但作者将这些矛盾放的有些过大。故本人作此文来反驳其中我认为不太合理的观点与论述。

                  2 驳所谓“中国”与“大学“间的矛盾

                  文章开头分别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三个词语。分析道:“科学技术”与“大学”这两个词本质上是西学里面的概念,却又在中科大与其他国内高校中与“中国”一词产生了联系。而后将中科大中存在的矛盾归约到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这个说法没有什么问题,有大问题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文字:
                  “中科大为学生赋予了这样一种意义:红专并进,科教报国;学成文武艺,报得十三亿人民……那么它是怎样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呢?是通过‘卷’。”

                  本人认为“卷”这一说法有诸多逻辑与事实错误。诚然“内卷”这一词近几年非常火,在科大内部流传度也很高,也有人说科大“很卷”什么的。但是把“卷”强行地解释为“将这些价值加到我们身上的手段”,本人认为这不妥当,又或者说,这并非“中国”与“大学”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一来,“中国”与“卷”之间是否有本质联系要打一个问号。近来看,同为东亚国家的日韩有着“四当五落”的传说;往更远处看,北美的藤校亦并非可以随意考上。这种现象并非仅存在于中国,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对考试成绩过分重视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源自于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市场的压力,将“卷”单一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儒家思想并不妥当。并且,传统文化并非简单地妨碍了现代教育,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当代大学教育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并不矛盾。因此,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僵化地对立起来。

                  二来,所谓“卷”对多数人是否有很大作用与影响也是个未知数。就那我个人而言,或许因为我有幸逃掉了高考,在科大这一年半,我对绩点真没多大所谓,尤其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有人和我抱怨政治课给分差,我就和他们说:“政治课觉得有趣就去听呗,觉得无趣给老师个面子期末考认真抄也有个3.0、3.3。政治课对出国没任何影响,如果你是因为政治课保研没成功,那恕我直言,你确实没这实力保研。”周围人大多对政治课以及不感兴趣的数理课也都是这个态度。这或许有点身边统计学了,但是我个人相信科大并没有那么多魔怔人,GPA在科大从来都不是神。所谓“GPA节”、“唯GPA论”更多是大家的调侃。更进一步,学习在科大也从来都不是神,如颜老师上课提到的做游戏的,我也认识一个。我还认识很多在社团、在实习干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学长与学妹。

                  最后,现代教育并非只有单一的西方或东方模式,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吸收、融合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在逐渐融合全球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平衡知识获取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响应。

                  综上所述,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国”与“大学”间通过“卷”这一载体带来的矛盾并不能站住脚。

                  驳所谓“中国”与“科学技术“间的矛盾

                  下文中作者又提到了“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思辨的贬低,以及科学家精神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对立。然而,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偏颇,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首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贬低,但并非所有传统文化都对“言”持有贬义。传统文化中的“不言之教”或讲究默契、内化的教导,并不等同于对言语表达的排斥。相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其实包含了大量言论和思辨,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实践和思考的重要性,而非完全排斥言语表达。因此作者接下来提出的,科学家精神与中国传统的“行胜于言”的观念之间的矛盾,也无法服众。

                  再来,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对立问题。中国在历史上也有许多科学成就,但在近代的一些历史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与“科学技术”的矛盾,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传统文化对言语表达和西方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而是需要更深入地考虑各方面因素带来的影响,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议题。

                  下面作者又提到了中国对于科学家的宣传方式有些畸形了,这个观点本人非常赞同。比起所谓卡脖子、赶超,最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不能忘记了科学的神圣与根本,“在科学与真理面前保持虔诚与热忱”。

                  4 总结与讨论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并反驳了《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一文中本人认为不合理的观点与论述。但本文还有不少缺陷,例如作为一篇驳论文,这篇文章几乎只破不立,本质上是个人的自嗨(笑)。同时笔者在反驳这篇文章时也并未关注其题材——这是一篇演讲稿,或许学长在分享的时候对着的真的是一些迷茫的新生,又或者被“卷”所裹挟着的空心人。如果是这样,那本人认为这份讲稿还是合适的。但说到底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很自我的产物,以我观物罢了。

                  草草。

                  eeerrr 夏虫不可语冰都来了,真的是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

                    6 个月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