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anami_rei
感谢如此长的一贴,看得出来这篇回复是做了很多很多调研之后形成的。
我赞同这里对“内卷”一词的定义或者描述,我也说“GPA 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意义”。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太清楚这个 GPA 所包含的意义了,它太具象了(保研名额、工作条件、薪资水平),以至于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追问:得到这些之后呢?
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拿到好文凭,拿到好文凭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赚更多钱,赚更多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生活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这个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然后我们死后又让自己的后代继续这无限的循环。
而这篇演讲稿所反思与批判的,就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追求导致的、人们精神境界还在马斯洛“基本生存需求”上兜兜转转,“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状。
ayanami_rei “误入歧途”般的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倾扎”来实现的,并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社会理想”。
所以这第二个反驳,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说那些经典书籍里白纸黑字写着的不好,而是说它有漏洞。即是说,纸上写着的我们要“仁义礼智信”,但治国平天下这个最终的目标落到现实中,它实际的实现方式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
至于大家都挺推崇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我在 Friedrich-Linwei 中则指出了它作为平均规则的根本缺陷。并且,我们不应一味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我们的生产关系是否也有与其相适应的变化。
至于这第三个反驳,我则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与我想表达的主题相比显得无关紧要了(你也提到有点诡辩了对吧),因为我在写稿子的时候觉得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并不会对文章主线有什么影响:
可见,科学和技术,我只是把它们还原为了逻各斯精神而已。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这两个其实都是非常著名的:前者叫“李约瑟难题”,后者叫“钱学森之问”。
不过这里将科学与技术分开谈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角度。
ayanami_rei 最后,借用楼主文中的一句话来论证我的一个观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有“平天下”之济世情怀,如若“国不治”,安能得“天下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 Friedrich-Linwei 里做了一定的论述,在这里我想复读一下:你的文治武功和我研究的小花小草相比,哪个更永恒呢? 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
我觉得这也没什么,这里是茶馆,我们都是茶客,那么又有什么是不能拿到茶几上来说的呢?我们欢迎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雄辩的,可以是平直的;可以是高深的,也可是抖机灵的(没准抖机灵得到的赞还更多)。
至于是否有必要将情绪从议论中去除,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个人的一种特点。虽然理性给了我们很多成就,但我们不能过分抬高理性的价值——因为人之为人的光辉之处,是非理性的。
以及:祝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