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聊
  •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分析

45678 深有体会。

事实上我觉得这与中国人的实用精神是分不开的,凡事追求实用,对于理想,信念,自由等概念往往匮乏,这并不是坏事,我们因此更加坚韧,勤劳。
但是如作者所说,这种实用主义精神,在这个时代是落后的,我认同这一看法。

换句话说,“卷”也分很多种,有人为GPA为好工作而卷,有人为心中的科学而卷,为单纯的发现的喜悦而卷。
在中国发展快速的大背景下,焦虑的社会的驱动下,绝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走向了第一条道路,看不清前方,只能指望“再读几年就好了,再高点分就好了,再多点论文就好了”。

但是必须承认,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应向第二条道路进发,寻找真正的自己~

    45678
    一,旧时代的科学先驱者的生活和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确实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英国当时甚至大量地雇佣童工,这些儿童每天从事着繁重的劳动,而仅仅获取极少的薪资。同时代的中国和更落后的地区甚至更差,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些科学先驱者几乎应该都是衣食无忧的吧。

    二,我认为如今年轻人的“满足”标准不是偏高,而是偏低。一个背负着房贷和养家糊口责任的工程师可以去自由地探索技术的边界吗?一名高校教授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压力可以自由地去探索科学真理吗?正是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让人难以自由地去探索世界。

    三,我很敬佩理想主义者。我说的这些不适用于理想主义者,适用于那些确实为现实生活困扰着的人群。

    四,关于“转化为对人问题,以至落人整人,斗人的周期”。我举的例子恰恰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整体更加富裕,不用为温饱担心,因此人们更愿意去搞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进步的过程。

      eeerrr
      真巧,刚好看到。

      你的这个一佐证了我的说法。你认为衣食无忧是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人来说,处在非常优越的位置,“先”实现了这个再谈理想,对吗?自我实现以成为人上人为前提,这不就是科举等级制的遗毒嘛,这不就反映了中国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嘛......

      其他的我不愿意争辩了,但是,盯着眼前最近处的一亩三分地,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接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应有的素养。

        45678
        一,我说的是旧时代科研先驱者生活状况的事实。你对我的判断 “自我实现以成为人上人为前提” 没有任何依据。
        二,我上条回复最后一条明确说了,正是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们整体更加富裕,更多人有更多机会去搞自我实现。
        三,我说的生活无忧指的是:衣食无忧,住行无忧,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有工作养活自己和家人,失业时有足额的失业保障,对未来的预期也是如前面所说的。这应该是普通人应该过上的有尊严的生活。这和人上人并无关系。

          wrwrwr eeerrr 45678
          我承认本篇文章并没有对物质基础进行任何分析,但唯物主义虽然不是真理,并且不同方向的切入可以使得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为深刻。

          不过大家都挺有科学精神的嘛,一天没看,竟然有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讨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不过我还是想说一点,就是建议不要滥用“内卷”这个词,它的含义应当与一般的“努力”做一件什么事情有所区别。我觉得内卷应当定义为一种不必要的内耗,它更多的是一种“耗散”,dissipation。对个体不好,对总体也不好。

          想象一个密闭容器内理想气体的涨落耗散。我们之所以反感内卷,我觉得是因为在内卷中我们是被周围环境裹挟着前进的,服从着 Maxwell-Boltzmann 分布(可以是有意识,也可以是无意识)。作为当局者,我们确实正以很高的速度朝着某个方向努力前进,撞开了一系列的其他粒子,成为了统计显著的那些部分。但在箱子外看来,这些都是“热”(这个物理比喻可能有点不恰当,但我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更贴切的了)。

          如果某个同学真就喜欢钻研,热爱科学,没日没夜地坐在图书馆里看各种书,渴望看到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先定的和谐”,那他是不是在卷呢?他付出的努力的确超出平均,但就其动机而言,我觉得就不太能用“卷”来概括了。

          总之,观瞻也好,批判也罢,作者已死,读者已生!

          45678 eeerrr
          我觉得二位分歧的根源在于,一个是从大量统计的观点出发,认为生产的发展提高了“能量”,能够将更多的人激发到更高的需求“能级”上来,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这是概率论;而一个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追问我们作为被统计的个体,是否一定要服从这个分布律,换言之——现状如此,但理应如此吗?

          生产的发展当然是一种进步的过程,也的确有很多人正被现状困扰着。但我们,作为应试教育的胜利者、将来有更大可能会成为社会精英的科大人——作为从古至今就一直被推崇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或多或少也应当具有在系统外观照、反思的能力的。

          所以,“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概率论(或者马斯洛需求理论)宣告了这个规则,但我完全可以选择不遵从它。

          eeerrr
          我也是赞成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可能去追求更高的层次的东西。

          但是收入到达什么层级,可以说是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对于基本生活的追求有两种。
          一种是绝对的需求。我考虑我必须需要什么,比如最基本需求:我要吃多少食物,购买多少基本生活用品,我上学要花多少学费,我买房或者租房需要多少预算,我看病预计要留多少钱备用,我将来赡养老人和小孩预计需要多少钱。
          客观上来讲,我们的生活成本确实在提高,单单买房这一条,就已经把生活成本提高的不得了。有人会说“鹤岗的房子很便宜啊”,但是对于那些梦想是做物理学实验研究的人,他可以去鹤岗买房子吗?现在国内能做好的物理学研究的房价最便宜的地方也就是合肥了吧?更不要谈有的人的梦想基本上只能在大城市实现。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认为自己达不到基本生活需要是很正常的。

          第二种是相对的需求。我考虑我拥有的财富到底和他人相比处于什么地位。
          比方说尽管我很穷,我没房住宿舍,我是个60年代的国企工人,一个月几十块钱工资。但是相比于同时代的农民,我已经很幸福了,所以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可以开始精神追求了。
          又比方说,我现在有车有房,长辈子女情况良好,工作稳定。但我的当年的同学们,如今的朋友们同事们的生活水平都比我高很多。所以我觉得我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好像没有满足。

          我的印象中,中国的文化会比较强调第二种价值观,比如“吃得苦中苦,是为了做人上人”,“不能落后到别人后面”,如果别人有一件什么东西,自己没有,就会觉得自己掉队了。
          如果秉承了这种价值观,那么“基本物质需求”就成了无底洞。在这种价值观下,假使所有人的收入,从富豪到贫民全部翻倍,大多数人的追求也不会有任何改变。那我们国家就是GDP再翻好几倍,人民的幸福感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Cauch
            我个人是坚持第一种价值观的。在达到自己的需求后,人就应该去追逐其它事情。当然我也相信世界上是存在一个规范的标准来评估生活水平的。这方面可以参考 人类发展指数。

            造就第二种价值观的正是过去社会可以供应的资源机会少,物质也很稀缺的事实。这种价值观的流行是一种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的惯性。事实上,这种价值观在物质供应充足,资源机会丰富的场景下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很难想象现在的人会为了谁家储存的粮食多寡而攀比。虽然这种事情比较普遍,即一个人以成为人上人为目标不断奋斗,凭借着相对他人的优越感来获取快乐。但是显然,这种事情对于这个个体也是有害的。因为在权力和财富的道路上的前进是无止境且又十分困难的。
            但事实上,第二种价值观又会始终存在。因为优质的资源都是相对稀缺的。例如,如今的稀缺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这个时候,自然就有人炫耀自己托关系或者购买学区房来让孩子上好小学。另外,人们还会额外人为制造各种昂贵的稀缺资源,如奢侈品,高端消费之类。前者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大众会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优质资源。这也是人们应该奋斗的合理原因。而后者则是始终根植在人的本能欲望中。原始部落的人会把最鲜艳的羽毛戴在头顶,如今的人会用豪车豪宅首饰伴侣来彰显自己地位。无可厚非,这取决于个人的追求。

            我的观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假如)会使得第二种价值观在中国逐渐褪色,但它也必然会始终存在。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给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注入了动力。

              eeerrr
              我发现我们根本的分歧是两件事。
              其一是,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两种价值观不是对立的,而是根本无法分清的。我最初的那一段话里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绝对的需求是以相对的需求为参照的。在物质需求上,我们很少也很难追求一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人实现的东西,也不会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已实现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绝对需求,例如不会有人要求实现共产主义生活水平后再考虑自我实现,也很少有人为能喝到水而纠结。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时代人的物质追求是非常不同的。且不论历史上的科学先驱有多大部分真是贵族的,就算是二百年前的帝王对医疗水平的追求,也不能保证被划个伤口以后不丧命——这是青霉素被搞出来之后才能想象的。因此所谓评判生活水平的规范标准必然不是绝对的,我不相信一百年后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还与今天一样。

              既然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是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范围内做出的,而且正常人一定会追求好的而不是坏的,那么这个好坏必然是相对的。我们追求的是,当前生产力水平能够达到的,较好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条件。既已说出好,必定有人具备,有人不具备,也就是客观上高于一些人,也低于一些人。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过于天真的成年人都知道,对任何一项资源,一些人的具备都是以另一些人的不具备为代价的,优质都是以劣质为代价的;为了避免制造两拨人对立的嫌疑,我可以说一些岁月静好的背后必然有一些负重前行。尽管山区里出行需求得到满足的人不会想到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民工,二十余年前的村镇企业家也不会对三千万下岗工人怀有愧疚,但事实就是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时代的红利背后是泪,历史的必然脚底是血。在没有实现绝对平均的前提下,任何的对优质资源的追求客观上都会伴随竞争,也会伴随着成本转嫁。例如,我国只有一个首都,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生活在首都;首都会优先获得全国的优质资源,那么在追求生活在首都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居民的苦难中就有你一份,这由不得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可以捂住眼睛骗自己“我的追求是绝对的,与其他人无关无关无关”,但当我们造成这样的客观影响时,就已经说不清到底是哪一种价值观,那些一心把别人踩在脚底下的人也会说自己是第一种。

              综上,当我们开始为自身的物质追求制定所谓绝对的标准时,也就已经完成了相对的定位。在这方面的“好”和“比别人好”,不说是一回事,也是无法剥离的。

              分歧其二是,我理解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并不是在彻底实现较低层次的追求前完全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互斥的。只要生命得到保证,我就是会思想的苇草,我就可以某一天突然产生一个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单纯的思考本身并不会产生物质上的代价。而且即使是在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中国人当中,也是求善者众,求美者更是数不胜数,而求真者甚少。这是不能用物质尚不丰富来简单解释的。一来中国人的人均资源近40年来都增长不知多少倍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意识几乎没有进步,甚至还会弄出过去三年里的一些反科学闹剧?二来“科学的进步是由已经处于最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人对更高生活水平的向往推动的”这种结论显然是偏颇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其根本的动力绝不是不满,渴求之类的情绪,而是积极的思考。对应于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实际上我们不仅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艺术精神。这里面的因素就多了也跑题了。但总而言之,是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但低层次需求是不能倒逼科学发展的,因此我说如果这种需求偏高对谁都没有好处。低层次需求不满足——不思考——科学不发展——低层次需求不满足就成为闭环了,哪一环最为脆弱我想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无论我们处在何种境地,我们的头脑是可以不休假的。

                ayanami_rei
                目测你可能对目前的科学领域不甚了解,不过没关系,问题不大。但我水平捉急,不敢妄言,你不妨和楼主当面聊聊😂😂

                  45678
                  让我这个夏虫来语一下冰吧。

                  “既然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是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范围内做出的,而且正常人一定会追求好的而不是坏的,那么这个好坏必然是相对的。”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过于天真的成年人都知道,对任何一项资源,一些人的具备都是以另一些人的不具备为代价的,优质都是以劣质为代价的;” ,“综上,当我们开始为自身的物质追求制定所谓绝对的标准时,也就已经完成了相对的定位。” 我很难明白你的逻辑。所谓 “优质以劣质为代价”,“绝对的标准”是在指什么?

                  “来中国人的人均资源近40年来都增长不知多少倍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意识几乎没有进步,甚至还会弄出过去三年里的一些反科学闹剧?” 我认为我们的科学意识已经进步很多了。过去三年里的反科学闹剧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科学意识没有进步,只能说明还不够。请回答,人们的迷信行为如今是否大量减少,青少年对待科学的态度是否更加积极,过去的气功热在今天还能流行下去吗?

                  “科学的进步是由已经处于最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人对更高生活水平的向往推动的” 我的论述也很难导出这种结论吧。我没有一个字提到是最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人推动的。相反,我想表达的事情可以举如下例子来说明:相比于古代劳动者的孩子,一个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有完善社会保障)的孩子更可以去自由地追逐科学真理,因为他无需为赡养父母担忧。

                    Friedrich-Linwei
                    需求理论是在描述社会现象,并不是人生指导原则。我个人也并非需求理论的信徒。

                    不过即便是你说的 “很多的科学家,恰恰就是需求理论所不能描述的“理想主义者” ”,这些科学家也鲜少有人是在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情形下做出发现或者发明的吧。

                    相反,历史上,大多数科学家无论是否是‘理想主义者’,至少他们的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是得到保障的。

                    我再次重述我个人的观点,如果连低级需求都没法保障的话,不建议追求科学真理。 但这不等同于没有科学精神啊,只是说我个人建议,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科学真理上。不过,如果想坚持物理学研究,至少需要够资格能进去科研机构。能进入科研机构的人应该不用再为生计烦恼,去追逐理想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如今时代较之于过去进步的表现。

                      eeerrr
                      我觉得我想说的是这件事: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境界也理应有所提升。在“吃饱穿暖”这件事上我们的确是进步的。但如果我们的精神境界只是从“为了吃饱穿暖” 变为 “为了品尝山珍海味、穿戴金银珠宝”,那我觉得就是有问题的了——吃的可以、穿得也体面,那就完全可以去到更高层次,而不是在较低层次上进行“内卷”。

                      也就是说,“基本生存需求”这一个层级里,也是有很多台阶的——吃有粗糙精良,但都是为了不致挨饿,挨饿的程度也有差别;穿有朴实华贵,但都是为了干净体面,体面的程度有高有低。只要生活质量主观上觉得 有所保障 ,那为什么不去攀登科学高峰(或者艺术、文学等等高峰)呢?就像一个目标是保研的同学,看到自己的 GPA 比历年保研线都高了,那完全可以去进课题组、参加社团活动等等。

                      我所坚持的立场也是必须说明白的,即:我们普遍缺乏抽象追求,缺乏“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的倾向与能力。也就是说,在这物质比较充盈的世界上,还仅仅在关注于一些在时间中速朽的盛衰兴亡。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东征前曾向老师亚里士多德询问意见。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送回东征路途上的植物标本。就是说,你大帝的文治武功和我研究的小花小草相比,哪个更永恒呢?

                        ayanami_rei
                        感谢如此长的一贴,看得出来这篇回复是做了很多很多调研之后形成的。

                        ayanami_rei 如果你认同我到这一步的分析

                        我赞同这里对“内卷”一词的定义或者描述,我也说“GPA 当然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意义”。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太清楚这个 GPA 所包含的意义了,它太具象了(保研名额、工作条件、薪资水平),以至于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追问:得到这些之后呢?

                        好好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拿到好文凭,拿到好文凭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赚更多钱,赚更多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生活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这个链条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然后我们死后又让自己的后代继续这无限的循环。

                        而这篇演讲稿所反思与批判的,就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追求导致的、人们精神境界还在马斯洛“基本生存需求”上兜兜转转,“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状。

                        ayanami_rei “误入歧途”般的用“人与人之间相互倾扎”来实现的,并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社会理想”。

                        所以这第二个反驳,我的意思是我们并不是说那些经典书籍里白纸黑字写着的不好,而是说它有漏洞。即是说,纸上写着的我们要“仁义礼智信”,但治国平天下这个最终的目标落到现实中,它实际的实现方式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

                        至于大家都挺推崇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我在 Friedrich-Linwei 中则指出了它作为平均规则的根本缺陷。并且,我们不应一味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我们的生产关系是否也有与其相适应的变化。

                        ayanami_rei 即第三个反驳之处:楼主片面地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

                        至于这第三个反驳,我则认为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与我想表达的主题相比显得无关紧要了(你也提到有点诡辩了对吧),因为我在写稿子的时候觉得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并不会对文章主线有什么影响:

                        Friedrich-Linwei “技术”二字,和科学一样,代表一种被说出来的、被系统化的“知”。

                        可见,科学和技术,我只是把它们还原为了逻各斯精神而已。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和“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科学家”,这两个其实都是非常著名的:前者叫“李约瑟难题”,后者叫“钱学森之问”。

                        不过这里将科学与技术分开谈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角度。

                        ayanami_rei 最后,借用楼主文中的一句话来论证我的一个观点: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纵有“平天下”之济世情怀,如若“国不治”,安能得“天下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 Friedrich-Linwei 里做了一定的论述,在这里我想复读一下:你的文治武功和我研究的小花小草相比,哪个更永恒呢? 我觉得这是值得思考的。

                        ayanami_rei 恍惚间将楼主当成了一种“帝国主义的假想敌”

                        我觉得这也没什么,这里是茶馆,我们都是茶客,那么又有什么是不能拿到茶几上来说的呢?我们欢迎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是雄辩的,可以是平直的;可以是高深的,也可是抖机灵的(没准抖机灵得到的赞还更多)。

                        至于是否有必要将情绪从议论中去除,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个人的一种特点。虽然理性给了我们很多成就,但我们不能过分抬高理性的价值——因为人之为人的光辉之处,是非理性的。

                        ayanami_rei 加上今天身体有些发热

                        以及:祝身体健康

                          这么点事是怎么讨论出这么多条的……
                          人要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你觉得大部分人已经吃喝住穿了,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做到能保证一辈子的吃喝住穿。你觉得他们的马斯洛需求实现到第x层了,我觉得还不充分。你因此觉得他们不追求月亮是因为文化教育风气,我觉得他们追求六便士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最后变成扯皮。
                          李约瑟的回答已经有很多了,不妨学而后思。至于钱学森之问,钱本人95年就有了一个回答:“我们太迷信洋人了,胆子太小了”,不知道是否符合各位的心意。
                          至于gpa,如果目标仅仅是保研本校,那确实没什么好卷的(3.7万岁)。但如果有别的追求,卷gpa也无可厚非。
                          还是希望这里的讨论多一些物质世界具体的分析,少一些大而化之的一刀切。

                          Friedrich-Linwei 非常精彩的文章,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在享受着行云流水的逻辑的同时自发地引起精神层面的共鸣。
                          楼主文章里面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从社会规训到国民性的分析,再到对于真理本身的信仰与追求,都非常精彩,不再多说。
                          我可以提一个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有意思的话题,试问能够“理解”楼主这篇演讲的大部分内容的人本身数量足够多吗?如果答案为否,如何破解剩下的人“无法自知”的认识困境?
                          对于这个话题的答案,我至今没有很确切的结果。事实上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在“布道”这方面思想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也是我对妮可人文教育短时间内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主要原因。

                            Fevseau
                            我是不是在评课社区见过你\doge。

                            能不能理解我不知道,但肯定有许多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但读者如果能够读完,并有所思有所想,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难言文章或者演讲能够达到“思想的闪电”的力度与影响,但至少能击穿一些东西吧。

                            对于怎样“布道”,我觉得我还是有一点这方面的经验的。我们要反对结构性的一些不好的地方,但我们作为个体没有足够的能力,所以也要利用这个坏结构提供的平台,来达到“布道”的目的。例如这篇讲演的听众就是考完期中考试没多久的大一同学(我们每年都会让学长学姐到大一班级里做学习分享会)。但是这种学习分享会,除了让他们“再次雄心百倍地投入漫长的痛苦之中”,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老师真的关心学生们究竟在想什么、究竟需要什么方面的指引吗?这样的指引又是否是“怎样适应大学生活”能够概括的呢?

                            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讲一些参考书籍呀、考试技巧呀、资料查询方式呀、哪个老师给分好呀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当时听完学长学姐们的分享时,感觉他们什么都讲了,但是什么都没讲。

                            所以在分享会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出存在的矛盾:听众需要的是一个形而上的导引,但说话者却由于老师在场或者表达水平还不够等等因素只能讲一些所谓的“干货”——把货榨干的过程中,挤掉的不仅是“水分”,还有“营养”。

                            所以,给学弟学妹们讲这些,我觉得是更能成功的。

                            但是表达水平又该怎样培养呢,我觉得因人而异吧。我个人有点喜欢自言自语,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就开始放飞自我,走在路上也念念有词的那种。有时也会对着镜子天马行空地讲各种东西(主要是数学物理和哲学)。此外,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好朋友,给他讲一些你的想法观点,并对他可能提出的疑问进行一定的回答或者反驳(总之我觉得可以从熟悉的理科问题开始,比如本文就是从力学中的柯尼希定理引出的)。我上次去南京找同学玩,就坐在他们学校的湖边和他谈论了两个半小时的马哲(上出一节课了)。

                            当然了,得发自内心地享受这个过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