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编辑
Cauch 是的,表面看来这是中科大这个“个别”的问题,又或许一些读者能够认识到是中国教育系统这个“特殊”的问题,但我上升至意识形态(eastern ideology)这个“一般”上来进行分析和批判。
我们总是在强调“螺丝钉精神”,仿佛我们的世界是一台大机器,我们作为这个系统中最微小的行为单元,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保证自己附近的机器部件连接紧密,不至于松垮,或者更危险一点——解体。在螺丝钉精神这个意识形态规定下,人生的意义变成了螺丝钉的意义,在流水线上操作的“人”也就被工作异化为了“工人”。因为,虽然看起来是工人在抓取机器,但实际上却是机器在抓取工人,机器才是工人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
所以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所催生的教育,其目的也就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培养“工人”。工人不需要反思,工人不需要质疑,工人不需要研究,工人不需要表述——工人不需要自由与理性,他们只需要会操作机器,当好我们社会这个最大机器的一个螺丝钉,就够了(虽然这里使用机器代指工作,读来颇有十九世纪的味道,但为了行文方便还是沿用马克思)。
试问,这样的教育又怎能培养出“科学家”呢?这只能培养出“科研民工”,因为他们不具备这里所说的科学精神:反思质疑、研究表述。
所以鲁迅先生讲的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国的脊梁从来都不缺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我们真的不需要强调这种敢做敢为、这种看起来很硬的气魄,因为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缺乏的,是赛先生(德先生那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jpg)所代表的科学精神,但这 100 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要求,100 年后仍未有所实现。
工人要是异化得更彻底一点,他就变成了一串数字。高中学生高考成绩是550还是690?大学学生 GPA 是 1.0 还是 4.3?相亲时你的收入是五千还是十万——都是数字。我发现所有人都能把我当成数字,来对我做出一个整体的评判。
但唯一不能把我当成数字的,是我自己。我不是什么数字,不是什么你们想要我成为的那种工人,我要反思质疑研究表述,通过追逐真理与自由,来活的像一个“人”。更进一步地,我要做面前这台机器的“主人”。
这是星星之火,因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片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将解放为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