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errr
我发现我们根本的分歧是两件事。
其一是,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两种价值观不是对立的,而是根本无法分清的。我最初的那一段话里已经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绝对的需求是以相对的需求为参照的。在物质需求上,我们很少也很难追求一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人实现的东西,也不会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已实现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绝对需求,例如不会有人要求实现共产主义生活水平后再考虑自我实现,也很少有人为能喝到水而纠结。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不同时代人的物质追求是非常不同的。且不论历史上的科学先驱有多大部分真是贵族的,就算是二百年前的帝王对医疗水平的追求,也不能保证被划个伤口以后不丧命——这是青霉素被搞出来之后才能想象的。因此所谓评判生活水平的规范标准必然不是绝对的,我不相信一百年后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还与今天一样。
既然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是在我们可以想象的范围内做出的,而且正常人一定会追求好的而不是坏的,那么这个好坏必然是相对的。我们追求的是,当前生产力水平能够达到的,较好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条件。既已说出好,必定有人具备,有人不具备,也就是客观上高于一些人,也低于一些人。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过于天真的成年人都知道,对任何一项资源,一些人的具备都是以另一些人的不具备为代价的,优质都是以劣质为代价的;为了避免制造两拨人对立的嫌疑,我可以说一些岁月静好的背后必然有一些负重前行。尽管山区里出行需求得到满足的人不会想到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民工,二十余年前的村镇企业家也不会对三千万下岗工人怀有愧疚,但事实就是他们之间是有关系的,时代的红利背后是泪,历史的必然脚底是血。在没有实现绝对平均的前提下,任何的对优质资源的追求客观上都会伴随竞争,也会伴随着成本转嫁。例如,我国只有一个首都,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生活在首都;首都会优先获得全国的优质资源,那么在追求生活在首都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居民的苦难中就有你一份,这由不得我们自己。即使我们可以捂住眼睛骗自己“我的追求是绝对的,与其他人无关无关无关”,但当我们造成这样的客观影响时,就已经说不清到底是哪一种价值观,那些一心把别人踩在脚底下的人也会说自己是第一种。
综上,当我们开始为自身的物质追求制定所谓绝对的标准时,也就已经完成了相对的定位。在这方面的“好”和“比别人好”,不说是一回事,也是无法剥离的。
分歧其二是,我理解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并不是在彻底实现较低层次的追求前完全不考虑较高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互斥的。只要生命得到保证,我就是会思想的苇草,我就可以某一天突然产生一个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单纯的思考本身并不会产生物质上的代价。而且即使是在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中国人当中,也是求善者众,求美者更是数不胜数,而求真者甚少。这是不能用物质尚不丰富来简单解释的。一来中国人的人均资源近40年来都增长不知多少倍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意识几乎没有进步,甚至还会弄出过去三年里的一些反科学闹剧?二来“科学的进步是由已经处于最高物质生活水平的人对更高生活水平的向往推动的”这种结论显然是偏颇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其根本的动力绝不是不满,渴求之类的情绪,而是积极的思考。对应于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深情,实际上我们不仅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艺术精神。这里面的因素就多了也跑题了。但总而言之,是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但低层次需求是不能倒逼科学发展的,因此我说如果这种需求偏高对谁都没有好处。低层次需求不满足——不思考——科学不发展——低层次需求不满足就成为闭环了,哪一环最为脆弱我想是很明显的。
更何况无论我们处在何种境地,我们的头脑是可以不休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