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编辑
第二章 经济与经济财货
需求:一个人为满足其欲望所必需的财货数量。这欲望可以是当下的欲望,也可以是将来的欲望。
预筹:为满足将来的需求而进行的筹划。
问题:人们是怎样才知悉其未来期间的需求量的?人们是怎样计算其在这个期间内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的? 人们是怎样将其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享乐资料与生产资料)最合理地用于其欲望的满足的?
需求:一个人为满足其欲望所必需的财货数量。这欲望可以是当下的欲望,也可以是将来的欲望。
预筹:为满足将来的需求而进行的筹划。
问题:人们是怎样才知悉其未来期间的需求量的?人们是怎样计算其在这个期间内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的? 人们是怎样将其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享乐资料与生产资料)最合理地用于其欲望的满足的?
两个不确定性:预筹期间欲望发生的不确定性,比如未来的某一天是否会生病;满足欲望所需的财货数量的不确定性,比如未来某天胃口大开想吃更多东西。
这两个不确定性,注定了我们无法在预筹期间精确地知晓我们的需求。
对这两种不确定性,人们通常的选择是“未雨绸缪”,即选择支配充足的财货以供一切可能的需要。
同时,还需考虑到欲望的发展性,即“得陇望蜀”。人们在考虑这三种情况的前提下,确定其预筹期间的需求。
以上陈述的是对第一级财货的需求,但若这个需求不能直接被第一级财货所满足,或者满足的不充分,人们就会有对高级财货的需求。需求量取决于生产出满足需求的第一级财货所需的高级财货数量。
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我们对于一种高级财货的有效需求,受我们支配着的相应的补足财货的一定量所制约。比如我只有造5000双鞋子的原材料,那即使我有造10000双鞋子的劳动力,我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就只有造5000双鞋子的劳动力,其余劳动力就为潜在需求,也就是供应过剩(这里对于原材料就是供应不足)。当原材料增加到能造10000双鞋子了,劳动力的潜在需求就转化为有效需求,供求平衡。
考虑时间因素,则人们对高级财货的需求是显现于一定时间范围之内的。比如今年秋天我要收获足够的谷物(低级财货),那我在今年耕种前就要预筹足够的种子,土地,农具和劳动力等高级财货。
顶一下,希望能在茶馆看见更多干货😋
这几天有些些事,给咕了。现在继续更新。
人们在为满足自己欲望而进行预筹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悉自己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随着社会分工盛行,交换发达,人们在与其他人进行商品交换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不单要完全知悉自己所有的财货数量,也想要知悉与他保持交换关系的一切人所有的财货数量。而随着分工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来专门从事这种交换活动,充当媒介功能,我们一般称之为商人阶层。商人阶层通常希望掌握各阶层所掌握的财货数量(我们称之为存货),但由于调查的困难和调查结果的时效性,不可能靠一个机关来掌握所有流通领域内的存货情况。所以,许多个专门调查各种流通领域存货情况的机关应运而生。
“这些报告不只报告当时实有的存货,还报告未来可能支配的预期财货数量。这些报告必须十分及时,以便使实业界知悉当时在流通领域内所存在的财货数量;以便使实业界推测可能发生的存货变动,注意商情变化发生的原因;以及在某种交易之成否关系于一种财货数最的多寡时,以便使实业界留意其交易的冒险性质。”
当人们在预筹过程中发现需求量比所能支配的财货数量大时(注:这也就是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的定义),一般有如下认识和做法:
认识一:我本来可以满足这个欲望的,现在却不能满足或者不能完全满足了。
做法:把满足这个欲望的财货存起来(保持支配),并保持其有用性。比如农民在灾年时存粮,不让粮食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认识二:一方面,对于我的某些欲望的一部分,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是不会被满足的。 另一方面,假如我合理地使用所能支配的财货量,其欲望就可能得到满足;假如我不合理地使用,其欲望的一部分,就将要得到不能满足的必然结果。
做法:区别重要的欲望和不重要、可以任由其不满足的欲望,要用最合理的方法,将所能支配的享乐资料的一定量,尤其是所能支配的生产资料的一定量,用于自己欲望的满足。
“这种为了上述目的的人类活动总体,我们叫做人类的经济。为上述活动的独一对象,且具有上述数量关系的财货,我们叫做经济财货。与经济财货相对立的,就是人类对它没有进行经济活动来获得其必要的一般财货。”
一种特殊情况:一种财货的较小支配量与这个财货的较大社会需求量相对立的时候,构成社会的各个人对于这个财货的欲望,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这时人们的利己心理驱使人们排除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持有这种财货的人于是就有了财产保护的需求。于是,所有权制度——或者说,私有制——这个制度就此出现。
“所有权与人类经济相同,它绝不是人类任意的发明,而是由于需求量与财货支配量的不平衡,在一切经济财货上不可避免会发生的问题之唯一可能的实际解决办法。”
“因此,假如我们不消灭造成所有权制度的原因,而想废除所有权制度,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具体地说,就是我们或者增加一切经济财货的支配量,以使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都完全得到满足;或者减少人类的欲望,以使现有的财货支配最,能够完全满足全社会成员的需求。不如此是不能废除所有权制度的。 所以,在需求量与财货支配量还不能达到平衡时,我们纵然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而由另外一批人代替现在这批人来享受现有的全部经济财货,仍不能避免这样的事实:即尽管一部分人的欲望已被满足,而其他一部分人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或虽满足而不完全的时候,就自然要发生必须对于可能发生的暴力行为而保护经济财货所有者的事实。 这样,我们就可知,上述意义的所有权,是和处于社会组织形态中的人类经济不可分的。 因而一切社会改革方案,都只应朝着经济财货的合理分配的方向去努力,而不应企图废除所有制本身。”
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除非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达到能够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了,都能满足全部的生活需要了(因为减少人类的欲望显然不可能),才可以考虑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否则,私有制就是在需求量大于财货支配量的情况下的唯一解。
当财货的需求量小于其支配量时,上述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现象形态都必然不会存在。这很好理解,毕竟当在自家门前就有一条不会干涸的河,可以直接饮用河水时,谁会去存水或者考虑水要怎么合理利用呢?这种财货被称为非经济财货。在经济财货情形中,因为社会各成员会为获得一定的财货数量,以完全满足自身欲望而互相竞争,所以我们需要将社会所支配的财货总量的各个部分量,作为各经济主体的所有,同时为了排除其余一切经济人的侵犯,由社会保护其所有的权利。但对于非经济财货情形,这措施就完全没必要。也因此,私有制在这个情形下不复存在,共产主义自然而然地实现,正如在那条大河旁边的居民可以自由地取水,而不会去讨论从河里取上来的这瓢水是谁家的。
“由此可知,构成这个共产主义的当然基础,就是上述支配量大于需求量的数量关系,恰如所有权制度的当然基础,就是支配量小于需求量的数量关系一样。”
对于一种财货来说,它的经济或非经济的性质,与其内在属性或外在因素无关,只与需求量和支配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供需关系有关。也就是说,某种财货的经济性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有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各种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例一:一瓢水在沿河居民来说没有经济性质,但对沙漠地区的居民,或者旱灾时河水干涸的沿河居民来说就有经济性质了。
例二:一辆单车,它对单车泛滥成灾,远远超过居民需要的城市来说没有经济性质,但对偏远城市,单车很少的居民来说就有经济性质。
非经济财货成为经济财货的原因:需求增加;支配量减少。
需求增加的原因:人口增加;人类欲望发展;人类认识的进步使某财货有新用途(典型代表就是石油)。
需求增加及支配量减少的根本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非经济财货都有获得经济性质的倾向。
中间地位的财货:
一、某财货对消费者来说供大于需,属于非经济财货,但对全社会来说属于经济财货。例:城市中的饮用水。
二、某财货原本对消费者来说为非经济财货,但被某个经济主体以某种手段垄断其全部或绝大部分,使其对消费者来说供小于需,成为了经济财货。例:地主手中的土地。
三、某财货呈现非经济性质,但
人们对于高级财货的需求,为相对应的低级财货的经济性质所制约。例:可以直接饮用河水的沿河居民自然不需要净水器和输水管。
更进一步,高级财货的经济性质受到相对应的低级财货的经济性质所制约。例:一个孤立的城市,单车泛滥成灾以至于成为非经济财货,相对应的,生产单车的设备也成为非经济财货。
注明:低级财货的经济性质不会由生产它的高级财货的经济性质所决定。你用纯氧,纯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配制而成的空气,依旧是非经济财货(不考虑特殊情况)。
“人类的欲望和自由支配满足欲望的资料,是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 人类首先对于第一级财货感觉欲望;并以那些支配量比其需求量为小的第一级财货,作为其经济活动的对象,即作为经济财货。至于其余的财货,则人类在最初是没有将其引入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的动机的。
但以后由于思索与经验的结果,人类对于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对于事物与自己福利的关系,已渐有较深的认识;对于第二级、第三级以及以上的高级财货,也逐渐有所了解。并且知道这些高级财货也与第一级财货一样,有的是支配量超过其需求量,有的则是相反的关系。于是对于这些财货,人类也将其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列人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内的,一类是没有列人经济活动范围的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才发现了高级财货之经济性质的起源。”
财产:一个经济主体所能支配的,但其支配量小于其需求量的经济财货的总体。
财产对象范围问题:若是一个经济主体所能支配的某种经济财货不断增多以至于超过其需求量,那这种经济财货就失去经济性质,从而财产减少。财产增加导致财产减少,似乎自相矛盾。类似的,某种非经济财货的支配量不断减少以至于小于其需求量,成为了经济财货,财产就增加了。
解释:财产作为可支配的经济财货的总体,是一个多维向量概念,每一个经济财货代表一个参数。在向量维度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通过比较参数的大小来比较向量的大小。当经济财货变成非经济财货的时候,财货这个向量维度改变,两个不同维度的向量自然无法比较大小。
国民财产:本意为国民中各经济人,各社团为其各自目的所支配的经济财货的总体。但在分析时一般视为一国国民个人财产通过交换形成的财产复合体。
财货:满足四个前提(欲望存在,可满足欲望,可被认识到能满足欲望,可支配)的物和有用的人类行为
经济财货:需求量大于支配量的财货
非经济财货:需求量小于支配量的财货
财货的经济性质只取决于供需关系。在小尺度的时间地点下,财货的经济性质随时可能改变;在大尺度下,非经济财货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有成为经济财货的趋向。
低级财货:可直接满足欲望的财货
高级财货:通过生产低级财货间接满足欲望的财货
关系:
财产:一个经济主体所能支配的,但其支配量小于其需求量的经济财货的总体。
国民财产:一国国民个人财产通过交换形成的财产复合体。
价值:当人们意识到在某种财货需求量小于支配量时,该财货或该财货的一定量的支配,关系到他们欲望的满足的时候,该财货或该财货的一定量对他们来说的意义。
价值与经济性质的差异:
对财货需求量和支配量关系的认识,一方面刺激了我们的预筹活动,因而将具有这种数量关系的财货,作为我们经济活动的对象,换言之即作为经济财货;同时对这种数量关系的认识,在另一方面又引导我们意识到对这种财货的一定量的支配,对于我们的生活与福利,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使这种财货对我们而言具有了价值。
(因此,只有经济财货才有价值。而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属于价值这一概念,所以非经济财货不但没有价值,还没有使用价值。但非经济财货依旧具有效用。)
效用:一物用以满足某人欲望的能力(也就是财货的前提二)。
虚拟价值:人们误以为其欲望的满足系依存于某一财货,而事实上则完全不是如此。(与虚拟财货的定义类似)
与财货的经济性质相同,财货的价值是否存在也只取决于需求量与支配量的大小关系。
“所以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所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 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 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以外。 因此,凡把对一个经济主体具有价值的财货叫做‘一个价值’,或认为价值是独立存在的实在物而将其客观化,都完全是错误的。 因为客观存在的东西,不过是物与物的数量。 物的价值则在本质上与物不同,它只是经济人对于它所具有的上述意义所下的判断。 像这样,将性质上全然是主观的财货价值加以客观化,是足以使经济学的基础陷于混乱的。”
不同欲望的满足对人类来说有不同的意义。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当低级需求(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满足低级需求(欲望)的财货比满足高级需求(欲望)的财货,对人类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有更高的价值。例子:在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对他来说一块面包肯定比一辆跑车更有价值。即使这时候跑车价格和面包价格一样,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面包。
而对于同一种欲望来说,较多和较少的满足也有不同意义。某财货较少的满足欲望,往往比起较多的满足欲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例子:假设有一种饼,吃下一个饼时恰好能满足维持生命欲望,而吃下第二个饼时能满足保持健康的欲望,但吃下第三个饼,只能满足微弱的享乐欲望,吃下第四个饼反而损伤身体。此时人们认为,第一个饼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他实现了最有意义的维生欲望的满足;第二个饼次之,因为满足保持健康的欲望比起前者意义稍轻;同理,第三个饼次之;第四个饼价值为负,因为它反而阻碍了保持健康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你哪怕给我钱我也不吃了”)。
引入之前提到的效用概念,那就是对于某种财货,从较少的满足欲望到较多的满足欲望,它的效用在递减,最后甚至可能为负。概括一下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人一般对其各种欲望满足的意义,特别是对满足这些欲望的各个行为的意义,通常都是相互地加以衡量,最后在经过检查以后,才决定他们应该怎样行为,以求其欲望的尽可能完全的满足。 像这样来衡量各种欲望的不同意义,来选择不需满足的欲望与应予满足的欲望,以及来决定应予满足的欲望可以满足到何种程度等,正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比其他任何经济行为更富意义、更具影响力量、且更为任何经济主体所不断进行着的行为。 对于这些各种欲望满足和各种满足行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的认识,正是财货价值所以发生差异的首要原因。”
题外话:我从高中的政治课到大学的马原,学到的关于价值的定义一直都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我都是半理解半不理解,因为这和我的生活经验总有一些相悖之处。比如说焉栩嘉的签名照,在粉丝看来价值连城,在我看来就价值不高,但明明不管是对于粉丝还是对于我,凝结在签名照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都是一样的,那签名照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就应该是一样的。
但当我现在了解到主观价值论之后,我陡然发现,过去十几年我对价值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或者说,主观价值论就是在研究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后得出的理论,来解释人们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解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价格波动。就像众多物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经典物理学理论一样。从这一方面来看,主观价值论明显比劳动价值论更适合用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那么,一个已经不适合用来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劳动价值理论,也应该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一样被宣告错误。
在经济学中确实是如此。早在20世纪,主流经济学界就已经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转而将主观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石。所以我现在有一个疑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作为理论基石的劳动价值论都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那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理论,资本主义崩溃论是不是也有错误之处?
canon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既然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你来辩辩经,反驳一下我的错误之处和论证一下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吧。真理越辩越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