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关于学习的一些经历和认识, 希望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来看一下, 更欢迎批评和讨论, 毕竟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经验.
关于各种各样的学习和"做题"的一些讨论
据说我小时候是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天赋的, 从小就对数学很敏感, 而且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 我爹应该是在我上幼儿园之前就教我加减乘除了, 加减乘我都会算, 但是除法的时候学的有一点困难, 我爹晚上教我数学不让我睡觉对我来说还算是比较痛苦的记忆. 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看各种科普书的, 比如说什么宇宙奥秘之类的, 我妈也愿意花钱给我买书, 可惜县里破书店不少都是盗版书或胡编乱造的伪书, 但是至少能满足一下我的好奇心.
上小学后, 经常和老师同学打架, 但是问题不大, 学习上没什么压力, 大部分时间都是前几名, 毕竟我是在农村上的小学嘛, 学的也很简单. 一年级的时候应该还是比较喜欢写作业的, 可能因为那时候作业比较少吧, 每次都是回家就直接把作业写完, 可能也就写不到一个小时, 剩下的时间就去玩. 但是大概是二年级开始作业逐渐增多, 就不好好写作业了, 那时候当什么收作业的组长, 我经常会把我们组的作业交上去骗老师说都收齐了, 但其实里面没有我的.
后来后来就转学到另一个庄里的小学上四年级. 那个小学人比较少, 我当时转学过去的时候, 我应该是班里第十二个人, 而且他们学习都比较差, 我就几乎一直考第一名, 也比较松懈, 不写作业什么的就经常了. 那时候英语比较不受重视, 我也非常不喜欢写英语作业, 抄来抄去的, 我们的英语老师还是个什么主任, 脾气挺爆的. 我不写作业, 她上课把我揪起来, 让我趴窗台上写, 但是我英语语感还是比较好的, 成绩也可以.
总而言之, 我的小学就是一路玩过来的吧. 没有什么压力, 也没有学什么.
我当时看到课本上讲很多数学家研究数论, 什么素数质数之类的, 觉得这些数学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啊. 那时候还喜欢看科普书, 于是我说我将来要学有用的科学, 不会学数学这种没有用的东西……
上了初中之后, 首先是环境变了, 一个班上五六十号人, 再加上初中的老师素质不太行, 跟老师矛盾更激化了. 而且初中就到县里上了, 有很多学习很好的同学也都过去了, 我就不能像小学那样次次都考第一了, 同时要学的也很多, 老九门, 我就有点不适应了. 尤其是数学, 开始比较难了, 需要思维量了, 比如说初一学的因式分解还是什么的, 我就没办法像之前一样一眼看出答案来了, 不想学了, 干脆就摆烂了. 而且那时候作业更多了, 我更懒得写了, 所以基本上每次都不写数学作业, 因为数学作业我感觉最麻烦, 而且数学老师不是我们班主任. 但是每次她看到我不写数学作业, 看到我的数学练习册空着的时候, 看我眼神好像看垃圾一样. 而且我当时初一的时候学习成绩还是蛮好的, 在班里能排第二第三的. 但是那时候是英语好, 而且地理, 政治, 历史什么的也不错, 就是数学比别人都差几分, 她可能以为我对她有什么意见?总之一直不喜欢我. 后来初二的时候, 我还跟她打过一次架, 她拿粉笔头扔我同桌, 我把粉笔头给她扔回去了, 她就不让我上课了, 让我给他道歉, 我们僵持了好几天. 再后来就不怎么理我了, 我也开始彻底摆烂了, 等到了初三, 他还是我数学老师, 但是我们班主任换了一个人非常好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 她当时不想放弃我, 就去和数学老师说, 让她多照看我一下. 后来经我妈的转述, 应该是班主任转述给我妈, 然后我妈转述给我的, 当时数学老师就把脸一拉, 说:“他是我爹?”我妈一直以为数学老师对我态度不好, 是因为我不上她的补课班, 但是其实是因为我气了她三年.
其实我初一的时候非常喜欢英语和地理, 因为感觉这两科的知识都是比较有有结构性的, 我就喜欢有结构性的东西. 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的就是看地理书上的地图, 和整理英语笔记. 上课疯狂记笔记, 回家后将笔记整理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 历史政治生物我也记笔记, 每天都在记笔记. 而数学与这些课恰恰相反, 上课啥都能听懂, 但作业好麻烦好难算, 考试有的题还不会写, 我觉得数学太丑陋了. 我有一次因为整理英语笔记而不写数学作业, 数学老师问我的时候, 我理直气壮的说, 我认为整理笔记比写作业重要, 所以我没有写数学作业, 写了英语整理, 老师气的脸都绿了.
那时我确实非常喜欢英语, 有一次家里蒸饺子, 窗户上都是水汽. 我把每个窗户上都写满了英语的对话, 那时候就学了几种基本句型, 我就把那基本几种基本句型都写了一遍, 类似i like it, he doesn't like to eat apple这种的. 后面讲一些更难的语法时态的, 我也都第一时间掌握后将其纳入我的语言库. 初中我最喜欢的题就是英语题, 英语考试我直接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填空一眼出答案, 阅读理解通读一遍后每题都不差, 连词成句更是爽写. 虽然到了初三我就干脆不上学了, 最后中考英语还是考了111/120.
我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期中考试是全班第二, 年级第五,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好像是全班第三. 后面怎样不清楚了, 只记得初一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一, 不过那时候我的状态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上初二之后数学更难了, 我就干脆不学了, 开始一点一点的摆烂.
哦对, 初二开始学物理. 但是物理讲的并不怎么物理. 我记得第一次作业好像是有效数字啥的, 我那时候没听懂, 不会写, 就没写. 当时物理老师就很诧异, 我是我们那个班的第一名, 怎么连作业都不写, 还把我拉去办公室教育了, 旁边的一个老师得知我是全班第一之后, 说我是状态没调整过来, 幽默. 初中的物理讲的非常浅, 很多都是感性的, 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困难. 但是考试我成绩我已经不记得了. 只记得初二上半学期的时候, 我就开始放学回家之后就完全不学习了. 第二学期有一个同学偷着买了一个手机, 他玩儿不了就借给我, 让我帮他打王者荣耀攒金币, 我就开始半夜打王者荣耀, 打到半夜一两点才睡觉, 然后第二天到学校来上课的时候继续睡.
初二升初三的暑假, 我妈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我开始起的特别晚, 最后在我的床底下发现了那部手机并没收了. 没有手机玩了, 我彻夜难眠. 早起上课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 这样一来起的更晚了连上课都赶不上了, 赶不上了觉得赶过去上课很丢脸, 就赖床不起, 到中午才起. 下午才去上课, 上课也不学什么, 继续睡觉, 彻底摆烂, 整个初三就是这么过来的.
哦对, 初三开始学化学, 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在家里翻到了一个我姐之前用过的可以调电压的充电器, 两级上插了两个铜丝电解食盐水, 电解出了黄色的沉淀, 我到处查问才知道那是氧化亚铜. 后来就尝试用各种各样的阳极电解各种各样的溶液, 再后来开始买化学试剂想要在家自己做三酸, 因为淘宝买硫粉被晶哥查水表了, 损失惨重. 那时候感觉化学很有意思, 就学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化学知识. 还买了大学化学教材, 可惜看不懂. 再后面又开始制备各种盐, 做各种晶体之类的.
至于其他科目我是基本没学. 因为上午起不来, 中考前的模拟考我都没有完整参加过. 当时讲要考一中, 二中之类的, 我也没什么概念, 我爹很担心, 说不行的话他就找关系让我再读一年初三. 结果中考几乎裸考, 莫名其妙的考了500多分, 考到县一中了.
但是上了一中之后也没什么改观. 还是起不来, 但是至少上午9点多, 10点多能去上学. 高中讲的更难了, 特别是数学. 刚开始我记得讲什么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式, 我一脸懵逼. 高一第一学期的寒假, 我打算好好学一下十字相乘法, 结果讲义看了两眼就看不下去了. 那时候我已经打算选理科了, 至少政治, 历史是不用再学了. 所以我政治, 历史完全不听课, 考试就是拿起答题卡来就乱涂, 大题什么也不写, 或者一个题写一句“真好”, 每次都考十几二十几分. 然后化学, 生物吧, 我感觉还是比较有结构性的, 高一考的时候主要是考知识点嘛, 对这种东西我记得还是很好的, 所以地理和生物一般都是能考全班第一第二的这样. 哦, 地理我经常年级第一第二. 英语的话, 初一的时候打的底子还在, 一直是中上游.
物理嘛, 我基本上不学, 连运动学公式是什么都记不得, 当时选择题就靠感觉, 大题和填空就一筹莫展. 数学也是差不多, 考试就凭感觉乱写. 当时感觉数学作业特别难, 比如什么对数函数, 三角函数之类的, 根本写不出来. 因为当时我就完全不会深度思考, 只会背书, 让我想数学题我就头疼.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学习到底是在干什么, 就是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都记住就可以吧, 我那时候的学习方法还是初中那种记结构性的知识, 做笔记之类的. 那时候我每天晚自习不知道干什么, 不想写数学作业, 就开始抄语文古文知识点啥的.
高一后期选科分班之后, 我莫名其妙的被分配进了实验班. 我当时其实连考试的时候都起不来, 所以说会缺考几科, 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被分配到实验班的. 我怀疑是我们当时的化学老师经常去年级部和年级主任吹我的牛逼, 说我天天不上课, 不听课, 化学还能考全班第二. (这个是我有一次违纪被抓到年级部的时候听化学老师过去唠嗑和我们年级主任说的). 被分配到了一班, 感觉班上的氛围就和普班不太一样了, 大家就有一点卷了. 当时班上有一个一直考年级第一的, 就是每天都只知道学习, 有空余的时间就自己拿个练习册做题. 他好像什么都会, 什么数学题, 物理题的, 老师上课问大家, 都不会, 点他的名, 他起来就会做. 那时候我想他是不是已经不用学习了, 直接高考就可以了呀?结果没想到高三跟我也不相上下, 高考就考了个211. 他好像还挺不服气我的, 我就气死他, 看他天天做题自私自利的样子就膈应. 我们下课打闹声音大了, 吵到他做题了, 他还扭头回来瞪我们, 我高中最讨厌的人就是他了, 高中三年加起来也没和他说过几句话. 他去学CS, 好像卷到学院前几了, 卷一辈子去吧.
转来实验班之后, 至少有了一些压力嘛, 就开始跟着听课学习了. 跟着听物理, 物理就学的很好, 记得当时每次讲完新课都会有一个小测试, 我小测试的时候经常能拿到班里第一, 但是数学还是学不明白. 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就不会做. 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我好像考了全校70多名. 第一学期的期末, 我当时是全科都参考了, 考的应该是全校200多名, 进步还是挺大的.
当时我也开始对前途有一些知觉了, 我妈也还是很担心我的状态, 我寻思不行我高二就住校吧. 没想到一中就从衡水中学请了一个新校长, 全面推进衡水模式, 这下直接全员住校了. 这对我来说压力还是蛮大的, 因为我要跟着其他人一起5点多起床了. 最初的一个月, 我整个上午都是迷迷瞪瞪的, 不过后来也适应了. 但是没有了自由时间, 整个人就感觉麻木了, 跟着学校安排学习, 但是不知道怎么学. 衡水模式就是把学生们的几乎每个时间都安排的非常紧, 都有给定的任务. 你只要跟着做就行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让我做我就做呗, 毕竟我也做不了别的了, 那时候就开始抑郁了.
高二其实属于一个中转期吧. 第一学期结束后, 放寒假的时候新冠就起来了, 我们就没办法返校了, 开始上网课. 上网课我又开始什么也不学了, 每天打游戏, 我妈还骂我, 就在那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抑郁症的症状.
终于到高三开学了. 开学的考试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就考了年级第11名, 明明我什么都没学, 可能是考的整个高中的内容, 别人也忘了不少. 后来也是, 莫名其妙的几乎每次都考班级第一, 年级前几名. 那时候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还是像之前说的那样, 麻木地跟着学校走. 我的化学, 生物一直都很好, 感觉也没什么技巧, 就是纯靠理解吧. 英语底子好, 然后高三一年也一直在训练, 最后高考也是考的最好的. 刚开始比较差的是数学, 物理. 还记得当时开学考成绩出来之后, 我们班主任找我谈话, 说我要是努努力可以上人大北师大什么什么什么的. 反正给我推荐的都是文科院校.
跟着学校的复习节奏, 也做了很多题. 慢慢的也开始有了一些思考的能力. 发现物理就是把物理图像搞清楚之后, 把计算做好就没问题了. 数学还是感觉有些难, 虽然说成绩慢慢的上来了, 但是我有时看到一道比较难的题还会一筹莫展. 其实那时候还是没有太多的可以深度思考的时间, 毕竟一节课堂作业只有40分钟的时间, 整理课也只有40分钟. 学的还是很迷糊, 那时候我学数学更像一种拟合, 就是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各种解题方法往题上套. 如果套不出来我就没有办法了. 当时写那种导数题或者圆锥曲线题的时候, 我就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开算,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算. 比如说圆锥曲线就联立, 然后韦达定理然后算, 算不出来就算了, 导数题就是各种求导. 其实那时候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知道有些题是可以算的, 之前我碰到数学题的时候, 连算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数学成绩也是稳步上升, 还考过150. 但是最后高考的时候错了两道选择题, 都是考察基础概念的, 还是基础不牢.
刚上高三的时候我状态还是可以的, 还是挺想学习的, 特别是数学, 物理这些, 因为有一些开窍了. 但是到后期就开始疲乏了, 高三下学期, 我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唉声叹气, 想着赶紧考完得了. 所以高考完之后我就彻底放松, 什么也不学了. 高考出成绩之后, 有个家长联系我想让我给他小孩儿补课. 结果他那个小孩儿拿出来一道解三角形的题. 我看了半天愣是看不出思路来, 那小孩儿来了一节课之后就不来了.
其实我中小学阶段有真正的在学习吗?好像真没有. 小学就是纯玩, 中学阶段似乎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被迫前进, 并且反抗的还很激烈.
考来科大还是有点意外的, 真的没有想到能考的这么好. 当时报志愿的时候就坚定地想学理科. 寻思着科学技术大学理科一定很强, 还能转专业, 就来了科大物院, 先学物理, 再往工科方向转的话学的也都能用到吧.
来科大后还是不想学习. 刚开始还是按时去上课, 但是基本上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 下课了也不知道要干嘛, 最后什么都没学明白, 作业也不会写. 只有有些时候我去图书馆, 偶尔能静下心来学那么一两个小时. 我记得第一次静下心学习是学力学的极坐标系, 我们力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英文教材, 讲的很详细, 我就跟着那本书, 把极坐标系的各种性质推了一遍, 豁然开朗, 把作业给做出来了. 还有学数分的时候证明极限怎么怎么样的, 也记了不少笔记. 但是我的学习进度远远跟不上课程进度, 临近期末发现学不过来了, 怕挂科, 便决定休学. 其实我当时按照我当时的水平挂科应该是不至于, 只是gpa可能会比较低. 但我认为休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那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休学也是我心理状态好转的一个转折点吧.
回家后打算把大一下学期的内容跟同级们同步学习, 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那时候我是怎么学的呢?数分看史济怀, 写完笔记也不做题. 听一些学长说国内的教材很差, 建议看国外教材, 我便在网上搜了几本推荐的教材, 学线代热学还有电磁. 都是看书, 记笔记, 不做题, 最后学完了等于没学. 后期就完全不学了, 开淘宝店感受生活, 终于又找到兴趣了.
复学回来继续上大一. 以为自己看过书, 做过笔记, 就相当于学过了. 就按自己放弃前的进度继续看书. 力学数分以为都会了, 也没学, 最后成绩不咋样. 寒假回去之后以为自己大一的内容都会了, 就开始学大二的复变和理力. 现在回想一下, 当时就记住了个柯西黎曼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 等于没学.
那时候因为力学要写小论文, 我便学习了latex, 作为练习写了一些数分和力学的笔记. 写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炉火纯青了. 便开始尝试所谓的费曼学习法, 边学边写讲义. 现在我的电脑里还有我当年学理论力学, 线性代数还有复变函数的所谓讲义呢, 其实就是完全照搬课本, 还要在latex上浪费很多时间. 所以我那个寒假也等于没学啥.
那时候我以为自己大一下学期该学的课都已经学会了, 感觉自己牛逼哄哄了. 决定提前选一门大二的课, 最后选定了电动力学. 好在选的是刘大爷的班, 讲的简单给分好, 虽然啥也没学懂也拿了个还行的成绩. 那时候又看卓里奇打算进阶数分, 结果发现数分b2的作业还不会写. 最后折腾了一学期, 什么都不会. 考前疯狂突击, 结果最后GPA还蛮高的.
大一下学期, 因为选的课比较多嘛, 每天都被作业折磨.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我决定先把下学期要学的课给学完, 把课后题都给写了, 这样的话老师留作业了直接照抄就行了. 考完试后我便开始实行, 虽然说有的地方执行的不太好, 但是总体还是很成功的. 比如概统, 我就把教材的课后题差不多都写了, 最后拿到了我数学课的第一个4. 3. 光学我也按照课本推了一遍, 把教材课后题都写了, 题写的不多, 最后虽然没有4. 3, 但是现在你要问我一些光学问题, 我还是能答上来的. 前段时间带女朋友复习光学, 也是游刃有余的. 理力最后效果不是很好, 一是执行的不太好, 二是因为理力对数学成熟度的要求还是蛮高的, 我数学水平当时还是不行. 复变过分专注于定理的证明而没练计算, 被期末考试巨大的计算量创死了. 中间还学了一些线代和分析, 但是学的还是有一些仓促, 做题做少了. 这种方法我觉得还是不太好, 科大的课还是比较适合考前突击的, 我只是因为注意力问题没办法在不彻底学懂的情况下完成作业, 才选择了这种应对模式, 但是做题永远是必要的.
不管怎么说, 大二这一年我才算是开窍了. 当时我突然意识到, 做题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 而对数学物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说做题就是很好的实践. 其实挺滑稽的, 从小就有很多人说我聪明, 让我以为聪明人一定是要对一个问题看一眼就能出答案的. 那时候碰到一个需要思考才能想出来的问题就很恐慌, 感觉自己"不聪明了". 我小学时还可以这样, 但等到初中就开始不行了, 比如上面说过的数学, 这时候我就开始怀疑自我了. 但是如果没有思考的话, 答案从哪里来呢?凭空蹦出来吗?就拿数学来说, 对于一个抽象的数学对象, 我们就要通过实例以及对其抽象性质的应用来加强我们的认识. 在有足够的认识的情况下, 我们在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这就是我通篇所讲的“深度思考”. 所谓天才, 也要有这个过程, 只不过他们可能效率更高吧.
哦, 对. 我之前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平时什么都不会, 一到考试却能写出很多题来. 我觉得这是因为平时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压力, 便没办法做到, 深度的思考. 因为难所以不思考, 但是在考试的压力下, 我被迫思考, 反而能做出不少题来. 所以说我中考莫名其妙的考到了一中, 高考又莫名其妙的考到了科大. 来到科大后各种考试, 又莫名其妙的拿了挺好的成绩.
现在我遇到一个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的. 实在想不出解决办法来, 不妨把它搁置一下, 说不定那天就灵光乍现了. 我现在很开心, 因为我在不断地学习, 不仅是数学物理, 还有人文社科, 生活技能, 无时无刻我都能感觉到我的进步, 抑郁症最后的尾巴也被我干掉了.
祝贺且羡慕楼主,能这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还在思考关于竞赛的问题,学校当时还给我报了强基计划, 我选了北大物院, 不过数理强基应该是给竞赛生准备的, 而我那时候连竞赛是干啥的都不知道. 面试的时候北大老师问我为啥报物理强基, 我说我觉得我高中物理学的挺轻松的, 给老师整笑了. 如果我有条件学竞赛的话. 是不是就不用走这么多弯路了? 我也没接触过竞赛,但是竞赛应该会涉及很多的深度思考吧,有没有有竞赛经历的朋友愿意讨论一下?
一辈子昌黎一中 竞赛班的课程安排是不是和普班不一样,比如说有大块的专项学习时间?
这个问题:我是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届1班的。在高一高二,竞赛班是每周有抽出专门的几块时间来讲竞赛内容和做练习的,暑假也被挤占。各种节假日还会大家一起到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参加培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往年的冬令营选手来讲课,还有中科大的教授苏淳(讲组合学)、王建伟(讲代数),还有北大的教授李伟固(他好像什么都讲)。到高二下学期临近竞赛之前的几个月,甚至普通的课程就完全停止了,我们就整日做竞赛题。到9月初竞赛结束,就和普通班无差别了。
一辈子昌黎一中 你们应该很早就已经形成了我在本帖里讲的这种认识了吧
应试方法我比较早就明白了。问题是我就是很讨厌、很不习惯应试,即使我知道怎么学更适合应试,我还是讨厌、逃避、抗拒。上了大学也还是这样。我个人对于课程的自洽、清晰、严格有强烈的要求,对于了解完整的前因后果也很执着。但是不论是高中还是大学,课程的编排总是让我感到很破碎,不系统,缺乏联系,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这是因为完整的认知逻辑被人为地切分成一门一门课程了。对于大一大二的数学、物理通修课,以及数学专业的若干核心课程,还有物理专业的四大力学,我个人认为应该把这些全都融合起来,让一个懂得所有这些东西的老师穿插着讲。
感觉lz用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波澜壮阔的故事
其实我感觉深度思考是和个人有关的东西,竞赛培训只是把相对更适应思考的人选拔出来了……其实在看到lz这篇帖子之前,我一直觉得高考能取得好成绩的人应该都是喜欢思考问题、自学就可以学到很深程度的人(笑)。
至少我个人是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发现,我的表达完全跟不上思考的速度,我也喜欢干一些看似没什么必要的东西(比如做一道很有趣的数学题,看一本书并且理解批判作者的观点,在每个开学日把发的教科书全看一遍)。这些东西的确让我很开心,并且我一度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我高中时候有个朋友第一次让我意识到和我完全不同、甚至我也没办法理解的人是存在的。她做数学题做出来了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对的,看到答案时常无法理解“为什么”,只能通过总结规律来得出怎样的题型大概是怎样的做法,至于做法的正确与否,则根本无法判断。我和她讲题的场景十分荒诞:她问方法,我讲思路;她死活看不出来步骤是怎么得来的,我则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里阻止了她的判断。但她不是不“聪明”,她的英语和语文从来都在年级前50,我想,只是她擅长感受和表达,而而没那么擅长思考吧。当然,更多人是看到答案觉得“原来如此”,但合上答案又是两眼一黑。
另一个我感觉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也喜欢有结构的东西,喜欢地理,因此选了理化地。但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喜欢的只是自然地理,而人文地理对我来说很玄学。我喜欢把脑子里的地球仪翻来翻去,判断岩石和地貌的改变,但很难理解道路两边的植被不一样是因为行政区划。但其实很多人都觉得自然地理比人文地理难得多……我想,如果说看到问题之后思维的指向性是一种经过锻炼之后的感觉,那我在人文地理方面就是欠缺这样的感觉;同样,那些能理解理科答案但是自己很难独立做出来的人也是欠缺这种感觉。
所以lz可以想想,你说的独立思考是指思维还是感觉……反正我是觉得,“思维”可以培养,但“感觉”真是无可捉摸,至少我高中三年还真没完全学明白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