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来科大还是有点意外的, 真的没有想到能考的这么好. 当时报志愿的时候就坚定地想学理科. 寻思着科学技术大学理科一定很强, 还能转专业, 就来了科大物院, 先学物理, 再往工科方向转的话学的也都能用到吧.
来科大后还是不想学习. 刚开始还是按时去上课, 但是基本上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 下课了也不知道要干嘛, 最后什么都没学明白, 作业也不会写. 只有有些时候我去图书馆, 偶尔能静下心来学那么一两个小时. 我记得第一次静下心学习是学力学的极坐标系, 我们力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英文教材, 讲的很详细, 我就跟着那本书, 把极坐标系的各种性质推了一遍, 豁然开朗, 把作业给做出来了. 还有学数分的时候证明极限怎么怎么样的, 也记了不少笔记. 但是我的学习进度远远跟不上课程进度, 临近期末发现学不过来了, 怕挂科, 便决定休学. 其实我当时按照我当时的水平挂科应该是不至于, 只是gpa可能会比较低. 但我认为休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那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休学也是我心理状态好转的一个转折点吧.
回家后打算把大一下学期的内容跟同级们同步学习, 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那时候我是怎么学的呢?数分看史济怀, 写完笔记也不做题. 听一些学长说国内的教材很差, 建议看国外教材, 我便在网上搜了几本推荐的教材, 学线代热学还有电磁. 都是看书, 记笔记, 不做题, 最后学完了等于没学. 后期就完全不学了, 开淘宝店感受生活, 终于又找到兴趣了.
复学回来继续上大一. 以为自己看过书, 做过笔记, 就相当于学过了. 就按自己放弃前的进度继续看书. 力学数分以为都会了, 也没学, 最后成绩不咋样. 寒假回去之后以为自己大一的内容都会了, 就开始学大二的复变和理力. 现在回想一下, 当时就记住了个柯西黎曼方程和拉格朗日方程. 等于没学.
那时候因为力学要写小论文, 我便学习了latex, 作为练习写了一些数分和力学的笔记. 写完之后感觉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炉火纯青了. 便开始尝试所谓的费曼学习法, 边学边写讲义. 现在我的电脑里还有我当年学理论力学, 线性代数还有复变函数的所谓讲义呢, 其实就是完全照搬课本, 还要在latex上浪费很多时间. 所以我那个寒假也等于没学啥.
那时候我以为自己大一下学期该学的课都已经学会了, 感觉自己牛逼哄哄了. 决定提前选一门大二的课, 最后选定了电动力学. 好在选的是刘大爷的班, 讲的简单给分好, 虽然啥也没学懂也拿了个还行的成绩. 那时候又看卓里奇打算进阶数分, 结果发现数分b2的作业还不会写. 最后折腾了一学期, 什么都不会. 考前疯狂突击, 结果最后GPA还蛮高的.
大一下学期, 因为选的课比较多嘛, 每天都被作业折磨.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我决定先把下学期要学的课给学完, 把课后题都给写了, 这样的话老师留作业了直接照抄就行了. 考完试后我便开始实行, 虽然说有的地方执行的不太好, 但是总体还是很成功的. 比如概统, 我就把教材的课后题差不多都写了, 最后拿到了我数学课的第一个4. 3. 光学我也按照课本推了一遍, 把教材课后题都写了, 题写的不多, 最后虽然没有4. 3, 但是现在你要问我一些光学问题, 我还是能答上来的. 前段时间带女朋友复习光学, 也是游刃有余的. 理力最后效果不是很好, 一是执行的不太好, 二是因为理力对数学成熟度的要求还是蛮高的, 我数学水平当时还是不行. 复变过分专注于定理的证明而没练计算, 被期末考试巨大的计算量创死了. 中间还学了一些线代和分析, 但是学的还是有一些仓促, 做题做少了. 这种方法我觉得还是不太好, 科大的课还是比较适合考前突击的, 我只是因为注意力问题没办法在不彻底学懂的情况下完成作业, 才选择了这种应对模式, 但是做题永远是必要的.
不管怎么说, 大二这一年我才算是开窍了. 当时我突然意识到, 做题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的. 而对数学物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说做题就是很好的实践. 其实挺滑稽的, 从小就有很多人说我聪明, 让我以为聪明人一定是要对一个问题看一眼就能出答案的. 那时候碰到一个需要思考才能想出来的问题就很恐慌, 感觉自己"不聪明了". 我小学时还可以这样, 但等到初中就开始不行了, 比如上面说过的数学, 这时候我就开始怀疑自我了. 但是如果没有思考的话, 答案从哪里来呢?凭空蹦出来吗?就拿数学来说, 对于一个抽象的数学对象, 我们就要通过实例以及对其抽象性质的应用来加强我们的认识. 在有足够的认识的情况下, 我们在才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这就是我通篇所讲的“深度思考”. 所谓天才, 也要有这个过程, 只不过他们可能效率更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