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学物竞,也因为物竞才能来到科大。通过物竞接触到的物理,对于高中时代的我来说过于迷人了,那时就有了学理论物理的想法。和大多数被理论物理吸引的人一样,当时的我分不清“想学”和“想研究”的区别,认为若是有生之年能一窥宇宙的究竟便了无遗憾。后来的事实证明,科研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高雅,实际做起来都是依托答辩,“对知识感到好奇”与“做科研”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
大一由于对自己不够自信,上学期没有多选任何课,下学期也只是提前选了一门电动力学。或许这个时候就已经在铺垫失败,想在科带理论物理存活下来,这个进度已经落后了,而且当时的电动还约等于数理方程,对于后续理论学习几乎没有帮助。
大二上学期学了量子力学,当时被按部就班学习的思维毒害,认为要按量子力学-高量-量子场论的顺序,于是学习进度停滞不前。qft并不需要多少qm,这两个科技可以同时在大二上学期点出来(从历史来看,qm和qft也是并行发展的)。另一个失败的地方是对你科理论物理教学抱有期待,以为能从课上学到应有的知识。后来才发现四大力学及之后的课实在令人失望。大二下学期才发现高量毫无意义,物院热统也几乎无意义。大二下自学qft,可惜是自己读weinberg,进度过于缓慢且细节过多,到选专业的时候vol 1还差一点没看完。这个进度放在理论物理已经可以说是寄了,当时如果悬崖勒马,如果选专业的时候去了原分,或许现在也是乱杀六大的人上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