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失败的理论物理生涯
感觉新书会有一些速成起来舒服的,Mathew Schwartz的书和Sidney Coleman的讲义都对新手非常友好。当然QFT细节多也是没办法的,他真的就是细节多.....
你说的对,但是理论物理真的很有趣。弦论不是也有人申到了吗
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算不算理论物理🤧
楼主,自己玩音乐和靠音乐吃饭是很不一样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这个区别。
但是对于科大人,在唯科研的校园氛围的熏陶下,是不是就会容易产生某种误解:即大家都要以科研为职业?其实,喜欢且能够以科研为固定职业的人,在科大也是少数。
楼主,你可以说,把理论物理研究作为职业的目标失败了,但是你还是可以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呀,还是可以和同样感兴趣的人交流讨论。而且,如果楼主能够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楼主就有新发现。当年爱因斯坦不是以专利局技术员身份连发5篇论文的吗?今天,实验科学没法再靠个人完成,但是理论仍然是一支笔一个脑袋就可以做的,只是作为副业的话可能在获取资料和同行交流上存在一些困难。
理论学科的资源少,位置少,对于想进入其中的人来说,就是机会少。楼主把炮火瞄准科大的理论物理教育,乃至学术界的connection规则,认为这些因素与自己的申请失利有关,讲的并没有错。但是,从整个科研界人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看,理论学科人才供大于求,是造成申请难度大的宏观因素。
而这个宏观因素落到楼主你个人头上,就是全聚德。你无疑为此感到失落,转向实验,可是对于整个科研界乃至整个社会来说,你的碰壁与转向又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问:科大的理论物理教学能不能不要那么拉垮?科研能不能不靠connection?我们要站在楼主的角度,当然是希望教学认真,申请公平。但是站在其他角度会怎么样?
我有一个同学,人非常聪明、善良,大一被选进华班,但是由于精神疾病困扰,休学两年了。我常常想,如果给他创造一个安心的、轻松的环境,并安排适合他的老师来教育他,使他的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必定大有作为。可是我没办法创造这样的环境,也没办法为他引来这样的老师。谁能成为他的伯乐呢?
更进一步,天下的千里马,如何能够匹配他们的伯乐?(我现在考上了中科大,比我所有小学、初中同学都牛逼多了,我父母是不是可以从小学、初中就给我安排异于常人的教育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朴素的美好愿望:人尽其才。但现实中肉体凡胎,人要吃吃喝喝,教育、沟通都需要成本。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并不是偶然啊!
楼主在这里开贴,讲述自己的经历,对于后来人很有参考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一起“悼念”楼主的理想吧!
我与楼主的经历不能说很类似,但是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我想这些问题在科大应该是系统性地存在的,而且大概是每一届都存在着。我们能找到系统性地改善这种状况的办法吗?
或者至少先做某种普查?官方及学生会做的事,总觉得还远远不够!
lixian
很有共鸣。基础学科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的学习者,如果以科研作为唯一理想,绝大多数人都是注定失败的。这是供求关系的系统性问题。理论物理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因为“世界上只需要100个人做理论就可以了”,学习理论的人的其他出口也很少。
所以为了把大多数人快速宣判失败,必须快速筛选,才催生了种种乱象。人的天分确实有差别,但是能考进科大的同学,假使他们有好的老师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培养,继续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毁灭兴趣,我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做出名垂青史的科研成果,但每个人都至少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基础学科科研工作者。
只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基础学科研究者,所以我们没有动力去把教材写得更好,没有必要把培养计划做得更科学,没有必要为学生消除信息差。而且这些障碍的存在,本身就更有利于快速高效筛选出所谓“天赋异禀”的学生,快速的让大多数人失败,它们本身构成了漏斗的一部分。至于有没有真的“天才”被漏掉了,“主不在乎”,在那些正在理论物理前沿的研究者看来,他们不在乎学生是怎么学到的知识,只在乎学生能否走到我面前来让我看见,能否让我相信你有足够的水平,意愿,和潜力。在美国读过书,家里有人是教授,本身就是你水平,意愿和潜力的最好证明。和这些东西比起来,你的成绩,你对于理论学科教材的倒背如流完全不值一提。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任何“供过于求”的场景里面,不仅限于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学科失败的必然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它们导致理论物理,比其他基础学科(比如基础数学)还要更容易失败一点。
- 已编辑
lixian
比如说,理论物理是要和实验者合作的,基础数学不用。因此他们不能像有些基础数学研究者,比如张益唐,可以关起屋子来自己搞大研究。(这不是说基础数学就不需要connection,也很需要,只是需求程度不一样)
从学科性质来说,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的研究多样性也不一样。成功的,被公认的物理理论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只有一个,但是成功的数学理论则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凝聚态物理现在做的人比较多,个人认为除了“more is different”衍生论之外,更多更复杂的体系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现象可以发现,功利上来说,更能发表论文。基础数学不需要描述现实世界,也会导致数学结构会比物理结构更多,有更多可以做的东西。
当然扯回最现实的一点,高校招的数学教职本来就比物理教职多一点,然后物理的教职还要被做实验的给分掉大部分,这个说白了还是供求关系的问题。
唉,理论
- 已编辑
楼主最近在痛苦憋毕设,更得比较慢。
毕设这里也可以感慨一下。我在本科科研生涯出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换方向过于频繁,一共换过三次,从高能理论到宇宙学到凝聚态(文教)再到QGP,见是见得多了,但是没能在特定组里长时间做下去。发不出文章还是小事,真正麻烦的是没有connection,要套暑研和要申请的时候没有熟人给强推。希望后来者引以为戒,不要因为觉得某个组的科研很繁琐就换组(组内风气不对可以快跑),在哪的科研都是答辩。
而我的毕设则是较为传统的凝聚态理论,BCS-BEC crossover相关。初衷是找个没见过的领域锻炼一下自己,而且当时和朋友讨论BCS-BEC crossover与QGP deconfinement的相似性以及其中可能有的普适的统计规律,感觉十分fancy。实际做起来嘛,先是被大堆凝聚态黑话折磨,好不容易看懂了又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没做什么,并且目测近似过了头,真科研还得继续算更麻烦的东西……所幸经历申请季后我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不再追求fancy和理想,只是把科研当成工作/手段,所以那些繁琐的计算和编程也没有很不堪。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将来的人生规划,我非常清晰(恰点钱过好一生),朋友的评价是“这绝对不是你一年前会说出的话”。这算是忘记初心吗?不,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幼稚的初心,而把我现在的态度视作一种成长。如果要说小目标的话,我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有学理论物理的权利,不会因为我出不起200w让ta读美本而放弃,不会因为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而转行。不学更好,省钱省心吧()
私以为楼主掺入了部分很不客观的内容。建议在这种内容上委婉和审慎一点,以免误导后人。
看到楼上同学们说的我也补两句吧,前几天我在空间发过一篇长文炮轰过科大的理论物理教学了,估计这种事情前人也做过。
我觉得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是,为什么科大作为一个曾经在理论物理方向处于全国领先的学校,现在理论物理能拉胯成这个样子
我精力有限,就只能把矛头指着培养方案。学院领导一日不清算,培养方案一日不改,理论物理便无抬头之日。
AliceShimada 大晚上不睡觉逛茶馆是吧()
- 已编辑
AliceShimada
是啊,以前听一些科大出来的老教授说,至少二十年前科大理论物理的教育还是很好的,学理论的氛围也很好。
我觉得近些年理论没落的原因可能和学校整个风气有关,我觉得近些年科大的风气可能有两大变化:
一是非常重视出国/申请结果,特别功利的那种,还以此作为招生宣传点,“离北京很远,离纽约很近”。那理论方向申请比凝聚态AMO难很多,学校档次也差一些,在一届一届优秀学长模板的塑造下,学理论的人肯定越来越少,大家都偏向于选择好拿offer的专业。
飞跃手册的出现,初衷也是某一级学生申请结果滑铁卢,痛定思痛找了科大申请落后的原因,给学弟学妹写了非常技术性的建议以及申请需要做到的事的timeline,(就像楼主提的建议一样,楼主也可以写成理论方向的飞跃手册)。
二是实验学科飞速发展,近二十年科大搞了很多大新闻,都是侧重于量子信息,AMO,凝聚态,或者其他实验方向。实验学科飞速跟上国际前沿水平,自然会挤占理论的空间。
妮可那一段时间的招生宣传就是(至少物p这边是),“学基础学科,读全奖博士,或者研究量子科技,早日实现核聚变。”
学校培养计划一直固步自封则是申请不利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到20级之前,科大所有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没什么变化,都很烂,所以不是唯一原因。
Cauch 是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确实很多;只是我能关注到的点可能集中在培养方案,这也是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培养方案有没有问题,上过一遍的人马上就能有感知(至少有模糊的感觉这课上得不对劲)。理论物理在科大感觉已经被遗弃了。
(插句题外话,物院主管分管的领导好像鲜有天文人和理论物理人,我觉得这和妮可天文和理论物理的不良现状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