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自己玩音乐和靠音乐吃饭是很不一样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这个区别。
但是对于科大人,在唯科研的校园氛围的熏陶下,是不是就会容易产生某种误解:即大家都要以科研为职业?其实,喜欢且能够以科研为固定职业的人,在科大也是少数。
楼主,你可以说,把理论物理研究作为职业的目标失败了,但是你还是可以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呀,还是可以和同样感兴趣的人交流讨论。而且,如果楼主能够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楼主就有新发现。当年爱因斯坦不是以专利局技术员身份连发5篇论文的吗?今天,实验科学没法再靠个人完成,但是理论仍然是一支笔一个脑袋就可以做的,只是作为副业的话可能在获取资料和同行交流上存在一些困难。
理论学科的资源少,位置少,对于想进入其中的人来说,就是机会少。楼主把炮火瞄准科大的理论物理教育,乃至学术界的connection规则,认为这些因素与自己的申请失利有关,讲的并没有错。但是,从整个科研界人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看,理论学科人才供大于求,是造成申请难度大的宏观因素。
而这个宏观因素落到楼主你个人头上,就是全聚德。你无疑为此感到失落,转向实验,可是对于整个科研界乃至整个社会来说,你的碰壁与转向又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问:科大的理论物理教学能不能不要那么拉垮?科研能不能不靠connection?我们要站在楼主的角度,当然是希望教学认真,申请公平。但是站在其他角度会怎么样?
我有一个同学,人非常聪明、善良,大一被选进华班,但是由于精神疾病困扰,休学两年了。我常常想,如果给他创造一个安心的、轻松的环境,并安排适合他的老师来教育他,使他的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必定大有作为。可是我没办法创造这样的环境,也没办法为他引来这样的老师。谁能成为他的伯乐呢?
更进一步,天下的千里马,如何能够匹配他们的伯乐?(我现在考上了中科大,比我所有小学、初中同学都牛逼多了,我父母是不是可以从小学、初中就给我安排异于常人的教育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朴素的美好愿望:人尽其才。但现实中肉体凡胎,人要吃吃喝喝,教育、沟通都需要成本。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并不是偶然啊!
楼主在这里开贴,讲述自己的经历,对于后来人很有参考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一起“悼念”楼主的理想吧!
我与楼主的经历不能说很类似,但是也有不少共鸣的地方。我想这些问题在科大应该是系统性地存在的,而且大概是每一届都存在着。我们能找到系统性地改善这种状况的办法吗?
或者至少先做某种普查?官方及学生会做的事,总觉得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