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聊
  • 我的失败的理论物理生涯

lixian
很有共鸣。基础学科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的学习者,如果以科研作为唯一理想,绝大多数人都是注定失败的。这是供求关系的系统性问题。理论物理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因为“世界上只需要100个人做理论就可以了”,学习理论的人的其他出口也很少。

所以为了把大多数人快速宣判失败,必须快速筛选,才催生了种种乱象。人的天分确实有差别,但是能考进科大的同学,假使他们有好的老师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培养,继续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毁灭兴趣,我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做出名垂青史的科研成果,但每个人都至少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基础学科科研工作者。

只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基础学科研究者,所以我们没有动力去把教材写得更好,没有必要把培养计划做得更科学,没有必要为学生消除信息差。而且这些障碍的存在,本身就更有利于快速高效筛选出所谓“天赋异禀”的学生,快速的让大多数人失败,它们本身构成了漏斗的一部分。至于有没有真的“天才”被漏掉了,“主不在乎”,在那些正在理论物理前沿的研究者看来,他们不在乎学生是怎么学到的知识,只在乎学生能否走到我面前来让我看见,能否让我相信你有足够的水平,意愿,和潜力。在美国读过书,家里有人是教授,本身就是你水平,意愿和潜力的最好证明。和这些东西比起来,你的成绩,你对于理论学科教材的倒背如流完全不值一提。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任何“供过于求”的场景里面,不仅限于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学科失败的必然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它们导致理论物理,比其他基础学科(比如基础数学)还要更容易失败一点。

    lixian 你先别急,我这帖子还没写完呢()

    我的结论其实也是不如当作业余爱好,这样既有饭吃又能学到有趣的理论(不会像科研那样坐牢)。至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不是能撼动社会的人,比起那样的豪言壮语我更想多恰点钱过好一生。

      Cauch 理论物理学科失败的必然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它们导致理论物理,比其他基础学科(比如基础数学)还要更容易失败一点。

      还有什么原因呢?

        Cauch 大陆的话,从学生付费读博、每月给一两千补贴打发要饭的,就能看出他们到底需不需要人才了🤣

        lixian 但喜欢与喜欢之间也有区别。我见过搞基数的很多人,能把数学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能快乐地花大把时间学数学,津津有味地看着厚厚的书。但我不能,虽然我在数学学习中能显著的感受到快乐,也有着极强的专注力,但数学学习显然不如打游戏,不如躺在床上刷手机。过去的寒假我在家里极度无聊,但我依然选择浑浑噩噩,最终在一个月后我才因为过于无聊选择用学习消磨时间。所以,我无法将数学当作一个爱好,只能把他当作一个有趣的工作。我这种喜欢,是无法支撑我把科研当作副业的。而把科研真正当作生活一部分,在众多从业者中又占多少呢?

        Delta 抱歉,舞台还给楼主。
        (钱当然要恰啦。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提出的问题,今天也没有解决。楼主能写这个文章,说明楼主已经解决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所以我最后提的是,在科大范围内,情况能否改善?)

        lixian
        比如说,理论物理是要和实验者合作的,基础数学不用。因此他们不能像有些基础数学研究者,比如张益唐,可以关起屋子来自己搞大研究。(这不是说基础数学就不需要connection,也很需要,只是需求程度不一样)
        从学科性质来说,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的研究多样性也不一样。成功的,被公认的物理理论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只有一个,但是成功的数学理论则可以有很多个。为什么凝聚态物理现在做的人比较多,个人认为除了“more is different”衍生论之外,更多更复杂的体系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现象可以发现,功利上来说,更能发表论文。基础数学不需要描述现实世界,也会导致数学结构会比物理结构更多,有更多可以做的东西。

        当然扯回最现实的一点,高校招的数学教职本来就比物理教职多一点,然后物理的教职还要被做实验的给分掉大部分,这个说白了还是供求关系的问题。

        楼主最近在痛苦憋毕设,更得比较慢。

        毕设这里也可以感慨一下。我在本科科研生涯出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换方向过于频繁,一共换过三次,从高能理论到宇宙学到凝聚态(文教)再到QGP,见是见得多了,但是没能在特定组里长时间做下去。发不出文章还是小事,真正麻烦的是没有connection,要套暑研和要申请的时候没有熟人给强推。希望后来者引以为戒,不要因为觉得某个组的科研很繁琐就换组(组内风气不对可以快跑),在哪的科研都是答辩。

        而我的毕设则是较为传统的凝聚态理论,BCS-BEC crossover相关。初衷是找个没见过的领域锻炼一下自己,而且当时和朋友讨论BCS-BEC crossover与QGP deconfinement的相似性以及其中可能有的普适的统计规律,感觉十分fancy。实际做起来嘛,先是被大堆凝聚态黑话折磨,好不容易看懂了又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没做什么,并且目测近似过了头,真科研还得继续算更麻烦的东西……所幸经历申请季后我思想上也发生了转变,不再追求fancy和理想,只是把科研当成工作/手段,所以那些繁琐的计算和编程也没有很不堪。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将来的人生规划,我非常清晰(恰点钱过好一生),朋友的评价是“这绝对不是你一年前会说出的话”。这算是忘记初心吗?不,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幼稚的初心,而把我现在的态度视作一种成长。如果要说小目标的话,我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有学理论物理的权利,不会因为我出不起200w让ta读美本而放弃,不会因为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而转行。不学更好,省钱省心吧()

        私以为楼主掺入了部分很不客观的内容。建议在这种内容上委婉和审慎一点,以免误导后人。

          45678 这只是我的个人回忆与闲聊帖,开篇即说了“茶余饭后之闲聊”,不是传授经验帖。我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客观,只是如实道出我的见闻与想法。后人想必也会自行判断信息的价值。

          看到楼上同学们说的我也补两句吧,前几天我在空间发过一篇长文炮轰过科大的理论物理教学了,估计这种事情前人也做过。

          我觉得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是,为什么科大作为一个曾经在理论物理方向处于全国领先的学校,现在理论物理能拉胯成这个样子

          我精力有限,就只能把矛头指着培养方案。学院领导一日不清算,培养方案一日不改,理论物理便无抬头之日。

            AliceShimada
            是啊,以前听一些科大出来的老教授说,至少二十年前科大理论物理的教育还是很好的,学理论的氛围也很好。

            我觉得近些年理论没落的原因可能和学校整个风气有关,我觉得近些年科大的风气可能有两大变化:

            一是非常重视出国/申请结果,特别功利的那种,还以此作为招生宣传点,“离北京很远,离纽约很近”。那理论方向申请比凝聚态AMO难很多,学校档次也差一些,在一届一届优秀学长模板的塑造下,学理论的人肯定越来越少,大家都偏向于选择好拿offer的专业。
            飞跃手册的出现,初衷也是某一级学生申请结果滑铁卢,痛定思痛找了科大申请落后的原因,给学弟学妹写了非常技术性的建议以及申请需要做到的事的timeline,(就像楼主提的建议一样,楼主也可以写成理论方向的飞跃手册)。

            二是实验学科飞速发展,近二十年科大搞了很多大新闻,都是侧重于量子信息,AMO,凝聚态,或者其他实验方向。实验学科飞速跟上国际前沿水平,自然会挤占理论的空间。

            妮可那一段时间的招生宣传就是(至少物p这边是),“学基础学科,读全奖博士,或者研究量子科技,早日实现核聚变。”

            学校培养计划一直固步自封则是申请不利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到20级之前,科大所有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没什么变化,都很烂,所以不是唯一原因。

              Cauch 是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确实很多;只是我能关注到的点可能集中在培养方案,这也是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培养方案有没有问题,上过一遍的人马上就能有感知(至少有模糊的感觉这课上得不对劲)。理论物理在科大感觉已经被遗弃了。

              (插句题外话,物院主管分管的领导好像鲜有天文人和理论物理人,我觉得这和妮可天文和理论物理的不良现状很有关系)

                18 天 后

                AliceShimada 妮可天文(本部)方向极其单一,素有星系宇宙学系之称,另外天文申请卷度也不亚于理论物理。

                  Hayabusa 哈哈,我也通常把“光学与光学工程系”叫做“量子信息系”

                    Fox 想学光学设计相关的是不是往精仪那边走会好一点😥

                    • Fox 回复了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