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ian
很有共鸣。基础学科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的学习者,如果以科研作为唯一理想,绝大多数人都是注定失败的。这是供求关系的系统性问题。理论物理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因为“世界上只需要100个人做理论就可以了”,学习理论的人的其他出口也很少。
所以为了把大多数人快速宣判失败,必须快速筛选,才催生了种种乱象。人的天分确实有差别,但是能考进科大的同学,假使他们有好的老师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培养,继续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毁灭兴趣,我不敢说每个人都能做出名垂青史的科研成果,但每个人都至少可以成为一名普通的基础学科科研工作者。
只是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基础学科研究者,所以我们没有动力去把教材写得更好,没有必要把培养计划做得更科学,没有必要为学生消除信息差。而且这些障碍的存在,本身就更有利于快速高效筛选出所谓“天赋异禀”的学生,快速的让大多数人失败,它们本身构成了漏斗的一部分。至于有没有真的“天才”被漏掉了,“主不在乎”,在那些正在理论物理前沿的研究者看来,他们不在乎学生是怎么学到的知识,只在乎学生能否走到我面前来让我看见,能否让我相信你有足够的水平,意愿,和潜力。在美国读过书,家里有人是教授,本身就是你水平,意愿和潜力的最好证明。和这些东西比起来,你的成绩,你对于理论学科教材的倒背如流完全不值一提。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任何“供过于求”的场景里面,不仅限于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学科失败的必然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它们导致理论物理,比其他基础学科(比如基础数学)还要更容易失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