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邀请我锐评一下x中(见我上一条回复),我想,说了这么多了,不妨多扯两句,以后可能再不过问这个话题。网上有段话我很喜欢,摘抄于此:近几十年来,学生们在学校教材里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多起来了,但这里的学习仍然是有限定条件的。首先,学生读考试不考的书籍仍然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即使这些书籍的知识和逻辑水平高于教材也会被视为是“偷懒”;其次,学生对教师、考卷试题、书本的质疑往往不会受到认真的回应和对待。第三,学校对学生守纪律和服从的强调要远高于对出成绩的渴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试图通过违反纪律的方式来提高成绩(这是完全可能的),学校也往往不会允许,如果一个学生是通过自主规划和不服从校方纪律的方式取得了成绩上的进步,校方也往往不会如实宣传,而更可能是把他包装成一个乖乖听话的好孩子去重述他的事迹,或者说压根就不宣传他,而是宣传另一个比较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这里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其实既不是“有用”,也不是学知识,也未必是出成绩,最根本的内涵是“消灭自发性”,这种学习观把一个人在感到无法做自己时的痛苦当成进步和成长的动力,把一个人在做自己时的快乐和喜悦当成是有害的东西而加以消灭,即使后者会带来很多世俗的好处。因为这种正面的反馈会促使这个人进一步地认同自我、喜欢自我,越来越不依赖于外部权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这种学习观其实更接近于服从宣传而非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需要有交流和互动的。但宣传不需要,宣传室自上而下的,是单向的,是拒绝对话、沟通和交流的。
从这个角度看,x中和衡中或者杨永信的网瘾治疗中心,最多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是如出一辙的。当然,x中的老师们大都很讨厌衡中,表面上是“x中养人,衡中养狼”,我其实觉得是因为衡水模式撕掉了他们脸上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把他们隐藏起来的压制拿到了明面上。真正的知识在这里其实也得不到什么尊重,我除了“读书无用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对于scientific community而言,那种明面上的读书无用论实在连外伤都算不上,而这种读书无用论,却几乎是癌症。它就像一个二流宗教,里面的祭司大都是一些三流教徒,在这个年代还在和启蒙理性背道而驰。某些蠢货觉得科学共同体是靠垄断话语权谋利的神学机构,科学家是神职人员,这种批评挪到同样愚蠢的内卷考试上才是恰如其分的(考试是宗教仪式,教授应试技巧的教师是神职人员)。之所以说他们不入流,是因为,哪怕对于基督徒而言,跪在地上祈求神恩和站着用自己的理性证明上帝存在也是不同层次的事情。
既然谈到应试,我不妨再谈谈关于“独立思考”的理解。很多被称为“老师”的人会强调禁止讨论,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如果我从我的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中获得灵感,产生了一个绝妙的idea,为什么这个这就不算独立思考呢?我认为这才是正常的模式,至少很多让我自己觉得有趣的idea都是在我和朋友们的讨论中产生的(比如我正在说的这些话)。而真正有害于独立思考的东西是什么呢?恐怕是无处不在的“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吧。是你们在不断告诉我,我的想法不重要,命题人怎么想最重要,不是么?而独立思考的最根本内涵就在于,其他人的说法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而我的论点要建立在自己的理性之上。可以说,没有比住在各位中学生心中的“命题人”对独立思考更有害的东西了。
说到这个我不妨再讲一个趣事,我高一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扯一张小纸条,写上你的“竞争对手”的名字,下半学期你一定要去超越那个人。当然,在高中那种背景下,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有人说,这就是高中的,应试教育的一般秩序呀。其实讲秩序和稳定我觉得也没错,我也觉得应该有秩序,但是秩序分为两种,一种是靠枪杆子和谎言维持出来的那种外在的秩序,还有一种心灵和道德的自发秩序,强调前者的那种秩序恰恰是对后者秩序的破坏。例如在某些学校里,学生之间互相举报、竞争、互不信任,从管理者来看是很有秩序的,很稳定的,因为学生无法联合起来挑战学校的权威,但从学生的角度看恰好是没有秩序的,因为学生之间处于一种没有底线可言的极其不稳定的状态,稍有放松就会产生破坏性结果。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心灵的秩序是比外在的秩序更宝贵的。心灵秩序被瓦解的人,会格外看重那种表面秩序的平静,也会把爱、平静、正能量、乐观、积极挂在嘴上,但你就是觉得这样的人处处都透出一种冷漠和戾气。因为一个心理发展正常的人根本不会把平和、平静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他首先是一个追求真实与正义的人。